唐朝的友谊
叶雪松
唐朝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年代,看重友情。李白与杜甫、刘禹锡与柳宗元、元稹与白居易的友情令人称道,流传千古,温暖人心。
杜甫一生很辛苦,报国无门,家庭负担重,却时时惦记着李白的沉浮。他怀念李白的诗因为情感和文采沛然,令人赏心悦目。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江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撙酒,重与细论文。
这是公元746年,杜甫居长安时,怀念李白而作,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真诚推崇、赞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省正安西北。杜甫远在北方,忧思拳拳,久而成梦,写了《梦李白二首》。 诗中多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这样深切关怀的句子。这样的诗句出现在两个男人之间,让人动容。
第二年春天,李白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又写了一首《天末怀李白》,并且出现了“文章憎命达”这样语极悲愤的千古名句。
中唐后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也是友情深厚如亲兄弟一般。两人友情深厚到什么程度呢?历史上,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去世,顺宗即位,改元永贞,但这位新皇帝因病不能理事。这时,在宰相韦执谊的主持下,发动了一个政治革新运动,重用王叔文进行改革,很得人心。柳宗元、刘禹锡等都参加了这场政治改革。但顺宗只做了八个月的皇帝,便因病传位给宪宗。接着这场革新运动就被扼杀了。柳、刘等八人,都被贬谪到南方的荒远各州,降为司马,因此被称为八司马事件。十年以后,他们才被提升。刘禹锡在召还长安后作了一篇玄都观看桃花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对当朝权贵的讽刺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上唐宪宗也不是个明白人,本来对刘禹锡、柳宗元等就不怎么样,这时抓住把柄,把刘禹锡贬到播州(今天的贵州省遵义市一带),更加荒寒。当时,刘禹锡的老母八十多岁,无论如何受不起折腾。柳宗元就向皇帝请求,和刘禹锡对调,自己到播州,让刘禹锡到路程稍近,条件稍好的广西柳州。这一份情义让豪爽的刘禹锡心头洋溢着温暖,他后来在去贬所的途中,给柳宗元写了一首情深意长的赠别诗。
刘禹锡豪爽开朗,一再被贬,也不畏惧。这可能和他的少数民族基因有关系。唐宪宗死后,刘禹锡再度回到长安,又写了一首《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敢于向权贵挑战,不屈不挠的气概一览无余。
刘禹锡写秋天的诗,也一反悲秋的传统,昂扬奋发。他的《秋词二首》,历来为人称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当然,那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因表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而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
而柳宗元则缺少昂扬的心态,郁郁不得志的情绪一直伴随着他。诗作也大都是忧伤寂寞,孤独苦闷。我读柳宗元的诗作感觉太孤寒,包括他的著名的《江雪》。他的《渔翁》也是。全诗是这样说的: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的郁闷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元和14年(公元 年),47岁的柳宗元病逝于柳州贬所。而刘禹锡却活到70岁。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诗词酬唱,生活闲适。可惜柳宗元已离世多年。刘禹锡死后赠为户部尚书,相当于部长待遇。
元稹和白居易也是好朋友,友情深厚。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得乐天书》《酬乐天频梦微之》《重赠乐天》《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等诗,都表现了元白之间的深挚情感,其中《得乐天书》这样说: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元稹接信读信,泪流满面,妻女惊问、猜测:能让他激动伤心的来信,只能是白居易!
可惜的是这样好的一对朋友后来竟分道扬镳。谁是谁非,一千多年的历史迷雾,无言评说。
深挚的友情是人类的财富,是人的一种美好的生存状态,温暖人的情怀,增添生活的信心,提升生活质量。
标签: 唐朝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