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问题,急急急!!

非凡网 42 0

  唐代四大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高适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К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渡,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仍忆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咏东北征戍之情。本诗原序云:“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适曾至蓟北送兵,目睹前方军政败坏,有多诗讽刺,本诗是当时由蓟北回封后县尉任上作。

  “汉家烟尘在东北”这句指开元十八年契丹可突干杀其国王李绍固,胁迫奚族叛唐降突厥,此后与唐战争连年。汉,代指唐。烟尘,犹言烽火。残贼:指叛奚余部。横行:这里是说扫荡敌军。“天子非常赐颜色”这句说皇帝格外赐以恩荣。К金伐鼓:К,撞击。金,钲,一种铜制军乐器。

  伐,击。榆关:山海关。逶迤:音威移,连绵不断貌。碣石:山名,在今河北,这里泛指往东北路径。“校尉羽书飞瀚海”这句说唐师先锋深入敌境。校尉,武职名。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紧急文书。瀚海,沙漠,为奚族所居。“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句说已可望见敌军猎火。

  单于,此指敌酋。猎火,古游牧民族战前举行大规模的校猎,相当于军事演习。狼山,在今河北的县境内,此借用。骑:一人一马,凭陵:冲击。穷秋:深秋。腓:病黄、枯萎。恩遇:天子的恩顾。恒:常。铁衣:铁甲。玉箸:指思妇的眼泪。少妇:承上“玉箸”句,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所以这样说。

  蓟北:今河北蓟州以北地区,这句承上“铁衣”句。飘摇:辽远。绝域:边陲之地。三时:整日。阵云:密布的战云。刁斗:军中所用的铜镬,夜间作报更器用。死节:为国事而死。节,节义。岂顾勋:哪里是为了个人的功勋。李将军:汉将李广守右北平,匈奴称之为 “汉之飞将军”,数年不敢入扰。

  李广更爱惜将士,平时空缓不苟,赏赐与士卒分享, “乏绝之处,见水,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史记·李广传》)。

【鉴赏】

这是首边塞诗,七古中的歌行体,诗人借潢水之败抒发感慨,既描写了紧迫的战场征杀,又抒写了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既歌颂了卒国安边、奋勇杀敌兵士卒的忠勇,又针砭了荒淫无度,无视兵士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

本诗意脉明朗,一目了然,前四句,写汉将受命东北平叛,是总写当时与奚,契丹的交战形势; 次四句,写唐军与敌人相遇,两军对垒,军情紧急,隐指赵谌等与奚族残部的交战; 再八句,写敌军势盛,战情危殆而将领荒淫昏庸,因此,士卒虽忠勇,战事却旷日持久;接下来八句,拟想因久战,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苦;最后四句,诗人发感慨,归结出边政成败在于将领得人的主旨。

这首边塞诗将描写战场激战的遒健笔力与描写思归怨妇的柔婉笔调合协地并列一起,刚柔相济,同时层层对比深入,凸现主旨,全诗以赋写为主,骈散交替,虚实相生,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气质特色。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 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

  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赏析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赏析】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征战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明代诗人李攀龙选唐诗七言绝句,取之为第一,推之为压卷之作。此诗起笔非凡。月照关塞本为寻常景象,而且多人写过。王昌龄自己也写过"高高秋月照长城"。但他并不停留于此。他这首《出塞》独出心裁,用上两个互文见义的偏正短语"秦时明月"与"汉时关",极苍苍茫茫之致,使时空显得广阔浩渺,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一种深远的意境:还是那一轮明月,照着秦汉以来的这些关塞·。

  …人们从而由秦汉以来就设关备胡,想起世世代代的边境战事,深切感受到戍边将士"万里征战"的艰险与长年不得还家团圆的困苦。于是,眼前的明月关塞一下子深沉起来,具有深重幽远的历史感,诗的开头因而不同凡响。非凡处还不止于此。《出塞—》与《关山月》同为"横吹曲辞"一类乐府旧题,然而王昌龄这一首并不像南北朝以来诸多文人所作的歌词《关山月》那样流于单纯写兵士久戍不归,思妇望月怀远,而是接着"万里征战人未还"的喟叹,发出无限感慨:只要"飞将军"李广还在,就决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外敌休想入侵一步!阴山,长城北面横亘于现内蒙古自治区,与兴安岭相接的山脉,一道天然屏障,古时候匈奴常越过此山侵扰内地。

  李广,汉代镇边名将,曾为"右北平"太守,郡府在龙城。他善于体恤士卒,与匈奴作战非常勇猛,行动迅捷,匈奴称之为"飞将军",避之,不敢入侵他的驻地。王昌龄在诗中深深怀念这位"龙城飞将",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能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来消除边思,维护国家安全,使征人得以回家团圆,百姓得以过太平日子。

  这样把个人安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当时以思乡为主要倾向的边塞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边塞诗在王昌龄的诗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语言明决,笔意含蓄。《出塞》代表了这种风格。它被推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唐代四大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高适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К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渡,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仍忆李将军。

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征战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

标签: 唐朝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