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柳永,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当年称为崇安),他出生在山东费县(当时叫沂州费县),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这手词就是他的代表作品,附词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中其他的句子都显得有些平庸,写的都是一些环境方面的话题,唯有最后两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流传较广,深入人心,让人觉得有种泪奔的冲动,这种能够直击千百代人灵魂的佳句,柳永当时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今天,我就试着来深度剖析这两句词的深意。
一,作者柳永想用这两句话来表达什么意思,句子中的“伊”到底是谁?
要搞清楚作者的创作意图,得从作者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说起。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年轻的时候虽然有些才气,却也喜欢声色犬马,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有文化的纨绔子弟。
柳永虽然会写词,也想到官场中大显身手,但当时官考却并不容易,因而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上,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心情也随着郁闷不已,生性风流的他只好沉迷于听歌买笑,流连忘返于苏杭两地的花街柳巷,结下不少红颜知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虽然花丛歌姬只是些认钱不认人的主,却也有极少数名伶是无奈寄身在花楼之中的,而柳永却又恰好遇到了这样的奇女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话就是柳永对这个女子思念之深的生动写照,但这个女子到底是谁呢?柳永并没有明确说清楚。
那么,柳永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女子,却又没勇气说出这个人是谁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柳永爱面子。
柳永虽然不是什么当朝权贵,但也算官宦人家出身,门第之分的观念还是很强的,他虽然迷恋这种烟花女子,甚至为之神魂颠倒,但是,他也知道跟这种女子没有结果,如果公开女子的信息只会让人耻笑,从而拉低自己的身份,这种自毁形象的做法,柳永当然不愿意干。
2,柳永爱的不止一个女人。
“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伊”是女子的代称,现在也有人把它当成意中人的泛指,而柳永在这句话里面的“伊”或许是一群女人。
当然,这两种说法都仅仅只是字面上的解析,柳永写这两句话的深意还有更多:为爱执着,为了思念爱人,哪怕憔悴到枯瘦如柴也是愿意的。
柳永用这两句证明自己的有担当,敢说敢爱,同时也想用它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情有意的人。
理清了作者的用意之后,再来分析一下第二个问题
二,这两句话为什么到现在都还能让人觉得暖心,在很多场合都被人拿出来引用?
其实,这两句话的含义已经被现代人无限延伸了:
1,引用在刻苦钻研精神上。
比如,科学家在钻研科研项目的时候,很多人描写科学家们的敬业和专注的时候,往往就会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的句子。
2,继续引用在对爱的执着方面。
在爱情物质化的今天,追求爱情的人并不是没有,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终还是选择向现实低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被现代人称为心灵鸡汤的句子,只能存留在那些渴望爱情之人的心里,久不久地拿出来自己咀嚼一下,聊表安慰。
3,引用在自己很想去而又去不了的地方。
比如出门在外几十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身不由己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的时候,这种情绪也会突然涌现出来。
4,追思故人。
在心爱之人离开自己之后,也可以用这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其实,如果我们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那我们何愁无法把学习成绩搞好,何愁做不好工作呢?
当文章写的意思成为一种精神的时候,这样的文章就算写好了。
愿大家对生活对工作都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写在文章的最后:对于文章阅读,我觉得如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哪些意思。
第二,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如何做到古为今用。
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那么,读书将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