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享年61岁,这其中大半的时间,是在漫游和求仙的旅程中度过的,真正安定下来的生活很少很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是李白一生真实的写照。
十几岁的时候,李白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先是在自己的家乡,现在的四川转了一圈,而后就开始了全国的漫游,其中有一站,李白去到了淮南。
李白这种性格的人,在哪里都不会缺朋友和迷弟的,他在金陵的时候写过“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就是关于送别朋友的热闹场景。李白喜欢红尘,也愿意交朋友,只是心中有着天生的浪漫不适应官场的庸扰,所以我们称他“谪仙人”。
他的许多朋友是在自己寻仙的过程中交上的,比如一位叫白毫子的。天宝七年,李白在淮南地区与白毫子游历八公山,想要寻访山上的仙人道士,以求长生之策。只可惜机缘不巧,没有能够遇上。
虽然没有遇到自己相见的仙人,但是李白却深深地被淮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折服了。想念淮南的桂花,想念那里的友人,也怀念着自己在那里度过的快乐时光。
纵情任性的李白也会被思念所扰,他任由自己的情绪流淌出来,有了这一首《寄淮南友人》。
寄淮南友人
唐代:李白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红颜悲旧国,旧国也就是淮南地区,对于李白来说已经是旧国了。这一句话的解读有很多种,一种认为李白在淮南有一位交情极好的朋友,所以从这位朋友的角度出发,认定这位红颜知己在遥远的怀念思念着自己;另一种则把红颜解读为李白自己,整句的意思也就是李白自己在思念着曾经在淮南的那段日子,两种解读都符合李白的性情。
芳洲指的自然也是淮南,第二句是在讲,自己正值青春美好的年纪,于淮南这样美好的地方暂歇流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第一句在怀念过去,第二句就讲到了自己现在的状态,没有等到也不想再等来自金门的诏书了,空拿着一把宝剑做不了事情,漫无目的的在神州大地上周游寻仙。金门是汉朝的宫门,唐朝人喜欢称自己为汉,这里是用金门来代指当时的朝廷。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意思是连接在一起的。海上无边的云彩遮挡住了回家的驿道,大江上悬挂的明月隐去了自己故乡的楼台。整体是在说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当然更多的可能还是自己不想回去,景语皆情语,贴心的大自然自然会帮李白将所有有关故乡的思绪藏起。
这一句话让我想起宋代的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二者表达的意境非常相似,只是李白的带着浪漫与乐观,秦观这里却只有怅惘和朦胧。
秦观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四处奔波的路上,与自己的心上人相隔两地,再会无期。他的心情自然不会像李白一样无牵无挂。
而醉心漫游,不想回乡的李白在干什么呢,自然是沉迷在淮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中了。再一次客居淮南,只因遇到了风华无双的桂树,心甘情愿在此停留。李白在所有人的眼中都是洒脱不羁的,然而这次,他却心心念念忘不了八公山上盛开的桂花,一朵朵小而精致的桂花,竟然栓住了李白这个浪荡的谪仙人。
也许李白对于红尘的牵挂,就是这一朵朵的桂花吧。迟迟不肯转回天上,只因凡间仍有着太多的美好,有知己,有山水,有桂花,有着各种各样美好而复杂的情感。
天上不好,天上冷清。
标签: 李白五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