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之前一篇文章中简要地分析了赤壁怀古诗的谜底是碑,本文将作详细分析,同时说明该谜底是如何与红楼掩面人进行关联的。
赤壁怀古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赤壁:汉末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会战的古战场。历史上对该次会战的地点有不少争议,有的认为发生在长江上,也有的认为发生在汉水上。薛宝琴《赤壁怀古》是借古战场赤壁抒发一种怀古伤今的情绪。该诗的谜底,有的人猜是“走马灯”,有的人猜是“法船”,还有的猜是“冰地”,虽都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小说文本关系不大。
我们还是先从字面理解“赤壁”一词,再到文本中查找线索,发现答案。“赤”《说文解字》:【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引申之、凡洞然昭著皆曰赤。如赤体谓不衣也、赤地谓不毛也】即:有裸露、空尽无物的意思。“壁”《说文解字》:【垣也】即:墙垣。《国语辞典》:【壁:险峻陡峭的山石。如:悬崖峭壁】。由此可见,“赤壁”可以理解为裸露光滑的石壁。
我们可以在文本中发现有一物“碑”与该词非常吻合。首先在小说中找几处“碑”字文本进行分析,看看是否有隐语,然后再与谜面对照。
1.首先看第二十三回文本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庚侧:虽是混话一串,却成了最新最奇的妙文。】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庚侧:此誓新鲜。】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庚侧:看官想用何等话,令黛玉一笑收科?】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庚侧:更借得妙!】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蒙侧:儿女情,丝毫无淫念,韵雅直至!】(《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该段文本的重点是:宝玉急道:“掉在池子里”、“变个大忘八”、“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黛玉说:“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该段文本的脂批,若按故事情节理解,你会看得云里雾里,但若结合第七十九回黛玉提到的“曹娥碑”去理解可能就容易得多。
曹娥,东汉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中,后有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为之立碑。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对曹娥曾大事褒扬。宋徽宗敕封其灵孝夫人。
我们可以发现宝玉“掉在池子里”与“曹娥投江”对应,“驮一辈子碑”与“为孝女立碑”对应,“一品夫人”与“敕封曹娥为灵孝夫人”对应,故脂批才会有“妙文”、“此誓新鲜”。而黛玉笑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其实是笑宝玉乱借曹娥投江典故表达,故自己也借用了一句《西厢记》的话嘲笑,脂批“借得妙”,之后黛玉“过目成诵”应该说的是诵《曹娥碑》,故脂批“儿女情,丝毫无淫念,韵雅直至!”。若如此理解,此处的“碑”是藏有隐语的。
2.我们再来看第七十八回、七十九回文本
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以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话说宝玉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黛玉道:“原稿在那里?……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
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槅,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况咱们。”宝玉笑道:“……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是惬怀的。” 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庚夹:明是为与阿颦作谶,却先偏说紫鹃,总用此狡猾之法】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以上第七十八、七十九回两处文本连续出现“碑”字,一处是叶法善追魂碑,一处是曹娥碑,如果只按故事情节理解未必能读出什么味道,但若细究会发现,作者引用“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旨在“追魂”,引用“曹娥碑”旨在指出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绝妙好辞)。
从第七十九回宝黛对话中可以发现有三个层次,首先是黛玉将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与曹娥碑并列;然后讨论“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如何修改,强调“现成真事”,“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况咱们”;最终改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脂批“与阿颦作谶”。
作者希望达到的目的可能有三点:一是“芙蓉女儿诔”如曹娥碑相似有“绝妙好辞”的隐语,让读者“追魂”;二是强调“芙蓉女儿诔”是将“曹娥碑”变成“现成真事”,其意相通;三是指出“与阿颦作谶”,即此处的谶语是要指向作书人的名字(之前文章已说明作者借黛玉即情种,指向作书人)
综上所述,小说文本中的“碑”是含有隐语,那么我们就将该物与《赤壁怀古》谜面对照,看看是否相符?
“赤壁尘埋水不流”:《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历史上有“碑沉汉水”的典故,《晋书•杜预传》:“预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助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完全符合上文理解的“赤壁”即裸露光滑的石壁,且符合赤壁古战场在汉水之说;
“徒留名姓载空舟”:碑上虽然刻有名,留有姓,但亦如舟上空无一人;
“喧阗一炬悲风冷”:《康熙字典》【碑,以悲往事也】即人生喧闹一场,最终都是以悲(碑)往事;
“无限英魂在内游”:《国语辞典》【碑:刻在石上的文词,用以颂扬功德,或记载死者的行谊等。如:“北魏嵩高灵庙碑”、“东魏敬史君碑”】
由此可见,“碑”完全符合《赤壁怀古》诗的谜面,亦符合小说文本的“神”和“理”,作者用“碑”作为该诗的谜底,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我们还是来看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的一句“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以及文本中出现的曹娥碑,这两块碑明显藏有隐语。结合我们在之前的两篇文章中找到的红楼掩面人:吴梅村和吴雯。会惊奇地发现,也有两块碑文被刻意地留下来指向了这两位作书人,且笔法都与《李贺小传》相似,且都出自神韵说王士祯之手。
一、王士祯就在用《李贺小传》的笔法描述梅村去世前的情形。
王士祯《池北偶谈》:太仓吴梅村伟业祭酒,辛亥元旦,梦上帝召为泰山府君,是岁病革,有绝命词云: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须填补,纵比鸿毛也不如。时浙西僧水月,年百余岁,能前知。先生病亟,始孥舟迎之,至则曰:公元旦梦告之矣,何必更问老僧?遂卒。
先生属疾时作令书,乃自叙事,略曰: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实为天下第一大苦人,吾死后殓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梅村之墓。
二、王士祯又用《李贺小传》的笔法写了一首《挽天章征君》。
《挽天章征君》 王士祯
生入甘露门,死为甘露灭。岂况无生忍,不生亦不灭。予昔事禅悦,兼复慕游仙。门前玉女峯,上有十丈莲。下界六十年,逢场暂游戏。来去众香国,终然饱禅味。不屑海山住,应归兠率天。下视大火聚,蠛蠓争扑縁。已空文字障,静阅庄严刼。何事劳结集,犹烦大迦叶。【天章逝时异香满室与先兄西樵同众香一语亦脗合竒矣】
再结合前文分析赵香梗《秋树根偶谈》时,用到杜甫《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人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诗中的秦碑指向吴天章的秦树根。更加证实该诗用“碑”作为谜底,目的是为解开红楼掩面人提供指向,有些像是谜目,又像在解九连环。
三、我们再来看王士祯临终交待。
《王渔洋事迹征略》康熙五十年(1711)五月十一日酉时,公辞。临终谓诸子曰:“为我求志铭,非金明刘石生先生不可也。”孔尚任赴新城吊唁。
温蕙《读书一间钞》:“金明刘汉客石生与兄湘客齐名。值明末之乱,遁迹终南山,亮节高风,争光日月。王阮亭将殁时,嘱其子曰:为我求志铭,非金明刘石生先生不可也。盖其气节文章为名流所见重有如此。”
《王渔洋事迹征略》记载王士祯的墓志铭是其弟请宋荦撰写,而非刘石生。故此处王士祯临终前是否有意将金明引申为“金明池”,即:北宋时期著名的皇家园林,别苑。“刘石生”是否引申为留石生,也不得而知。
总之,从文本内外的一些证据,确实可以得出这三位大神级人物就是《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的掩面人和幕后推手,当然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其实文本内外还有一些证据证实布衣诗人严绳孙与该书也存在关联。
标签: 赤壁怀古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