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陵的画像
不知道司马迁在编写《史书》的《李大将军列传》时该是一种怎么悲炝不平的心情,为李陵戎马一生为汉朝守护边塞,三代人为了保护汉朝的江山戎马一生,最后却被夷三族。更为自己的不平遭遇鸣不平,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说情,导致被施以腐刑。
李陵投降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其实历史上也有不少投降的将军最后回到自己祖国,并得以善终的,可是三代为将军,为了汉朝的江山,沙场征战的李陵落得如此下场,究竟是为的哪般?
究竟是命中犯小人,还是性格使然呢?看李陵是如何一步步走入尴尬境地。
1、李陵先被部下出卖,后遇同僚陷害当年李陵率五千步弓手,和单于八万骑兵狭路相逢,此情此景,真的难以说声狭路相逢勇者胜,李陵拼尽全力杀伤匈奴万余人。此时已杀到了了汉朝边界。
此时单于怕中了埋伏正准备撤兵,李陵身边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出投降了匈奴将实际情况告诉了单于,导致李陵惨败被俘投降,五千步弓手最后逃出去的仅四百余人。
也许本来李陵投降属于无奈的权宜之计,他准备伺机而动,可是老天爷似乎有心和他过意不去。
汉武帝并未立即起杀心,他派公孙敖前往调查,可是带回的消息是:李陵正在帮助匈奴操练军队,为攻打汉军做准备。
其实做这件事的人是李绪,可是不知道为何公孙敖要张冠李戴,致李陵于死地。不知道是传递消息有误还是故意而为。
在我看来,不论是哪种情况,其中的细节深思极恐。
李陵后来终于杀了李绪,可是家人的性命终究无法挽回,李陵内心都恨意永难抚平。
年少意气风发的李陵
2、前有李陵的一意孤行,后有汉武帝的杀伐果敢当初汉武帝只是让李陵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可是李陵不甘屈人之下,也许从他的内心就瞧不上李广利,一个利用外戚身份坐上贰将军的宝座,更不愿意为此等人做后勤服务,所以自信心无限膨胀的来到武台殿,向武帝叩头自请:
“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且
“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故“上壮而许之”,可见当时汉武帝对于李陵是寄予了无限厚望。
所以李陵一来不该因为不甘心屈于他人之下,其实不论冲锋陷阵还是默默做后勤服务,老板只是汉武帝,并非李广利,可是李陵却有点意气用事了。
若主动做好后勤工作,也许日后有的是机会报效汉朝,建功立业也是迟早的事情。
一来李陵太过于急功近利,想早早立下功劳得到赏识,所以不顾及当时的形势,力请带兵五千杀入敌营,这也许是李陵的失误之处。
二来,李陵战至弹尽人绝之时,他可能为了以图后招,所以暂且投降保全性命。
当时的惨烈战况
而在于汉武帝看来,李陵既主动请缨,夸下海口,令汉武帝感动不已,不惜改变了当初的部署,拨给李陵五千精兵,可是最后却被现实打了脸,所以他的心中的怒火可是非同一般。
如果当时李陵战死沙场,汉武帝有可能掬一把老泪,可是李陵不仅投降了,居然还为敌军操练军队,故震怒!夷三族。
汉武帝生气的点是在于李陵有负圣恩,所以虽然后来真相大白之后,汉武帝知道替匈奴操练军队的是李绪而非李陵,他也一直不愿意为李陵平反,并对维护李陵的司马迁实施了腐刑。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袁崇焕之死,其实崇祯皇帝并不是中了反间计,因为当时下的诏书中并没有“投敌叛国”这一条,所列罪状第一条赫然列的是“托付不效,专侍欺隐”。
要知道当年雄心壮志的少年崇祯皇帝也是听了老袁的一番慷慨陈辞,于是对他加官进爵,大肆封赏,这后面满满的都是皇帝的殷切期望,结果却是无尽的失望和啪啪啪的打脸声。
李陵和袁崇焕都是当初给老板画了太大的饼,最后却连渣渣也没有了。自古以来只有老板给打工的画大饼,可如果打工的胆敢给老板画大饼,结果必然会死的很难看。
沙发果敢的汉武帝
3、既想留名青史,却又缺少信念和雄心壮志,在不尴不尬中憋屈而死作为一个将军,如果不能善终,至少也可以战死沙场,那是何等快意恩仇,痛哉!壮哉!可是像李广这么憋屈死去,真的是说句天意弄人这么简单吗?
李陵从爷爷辈开始三代人为守护汉朝的江山驰骋沙场,到了李陵,出师未捷,反而被匈奴所掳,所以他断断不可能为匈奴效力。一来李陵还是有气节的人,二来李陵视匈奴为蛮夷之邦,不削于为之效忠。
可是架不住单于太看重李陵,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立他为右校王。不知道李陵怀着何种复杂纠结的心态予以笑纳了。
虽然他的内心是绝对没有臣服于匈奴之心,可是对于汉朝及汉武帝,他的心中也是充满了爱恨情仇,他当初的投降是真是假,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或许他的内心并非清楚明了,这从李陵和苏武之间的谈话看出分晓。
李陵劝苏武投降时这么说: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这其实是李陵内心真实想法,一个就是就算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别人也未必知道,守节也白守了。
二则人生苦短,何必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呢?所以李陵在别扭和委屈中接受了单于的各种示好。
李陵和苏武泣别
他缺少了苏武哪种宁死不降的信念,所以从这里再回头看,汉武帝的决定并非太过。李陵所说的权宜之计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苏武那样斩钉截铁,义无反顾。苏武说: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苏武的人生信念就是为了守节虽死犹生,就好比儿子为父亲而死,不会有任何抱怨和不平之心。
所以当苏武终于守得云开见日月,可以风光回汉时,李陵的内心不仅仅是嫉妒羡慕恨,更多的是惆怅失落懊恼,“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汉景帝时期霍光、上官桀与李陵关系一直很铁,他们派人去匈奴招之。陵曰:
“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可见,李陵自尊心极强,他不愿意这么苟且地回到汉朝,同时纠结自己年岁已大,已经六十来岁了,没有信心再建立丰功伟业,不想回到汉过仰人鼻息的日子,所以决定留在匈奴,为自己保存最后一点自尊和体面。
也许李陵所有的凌云壮志都在浚稽山一战中消耗殆尽了。
记得廉颇在六十岁时,依然有着上阵杀敌的雄心壮志,因为同僚的陷害才不能得偿所愿,可是廉颇的那种气魄和雄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声声聩耳欲聋。
最后,李陵在无限的憋屈和不甘的心态中,客死匈奴,不知道,李陵临死前是否还会遥望汉朝,他的内心是何种感慨?
李陵在匈奴郁郁而终
总结语王明阳说过:“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其实太多的时候我们无法战胜的是自己,被内心都各种杂念所羁绊,以致于最后被自己的内心所打败。
李陵是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标签: 斧钺汤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