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木,从口(wei),非口(kou),这个“口”表示绑束、捆绑的意思。会捆绑木柴之意。“束”字的本意是把木柴捆起来,后来引申为用绳子之类的东西,把物体捆绑缠绕起来都叫“束”。金文和小篆字形书写更加线条化,字形更加规范。
商-殷墟甲骨文:束
商-殷墟甲骨文:束
小篆:束
按照《说文-束部》解释:束,缚也。从木,从囗。意思是说“束”为捆缚之意,比如束手就擒,意思是把自己的手捆起来让人捉拿。只要是把物体缠绕、捆绑起来都叫“束”,比如《易·贲》:“束帛戋戋”。意思是很多捆起来的丝织物“帛”码放在那里。由此又引申为收拾或整理好,如“束担”是指收拾整理行李。随着交流的需要,又引申为搁置,如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句中的“束”字并不是收拾整理的意思,而是把书搁置一边放在一边,不管它不读书。另外,“束”还有管束、约束的意思,比如“束身自爱”,是指管束好自己,约束自己,加强自我修为的意思。实际上这些诸多的引申含义跟它的本义“捆缚”都是相同的,只不过增加了更多的感情色彩。我是祖兵,关注我,了解更多汉字的有趣知识。
标签: 束身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