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物语之(其十四)写诗填词时用典与否的面面观
今人有诗曰:
话说诗经兴起时,安知典故用何词;
离骚吟诵动天地,实意真情长润滋。
在弄懂“用典”这个汉词的时候,那时已经进入新世纪(二十一世纪)好些年了。
那时,我还在某论坛混点,还没有到天涯诗词比兴来。
那天,有位诗友,我估计当时他的年龄至少在50岁之上。
他在帖子里说:当年有位须发皆白的老教师在大学讲台上说到了写诗词要“用典”的事。
那位须发皆白的老教师说,他的老师曾经对他们说,如果在一首诗词里没有“用典“,那篇诗词只能算是一杯白开水。
言下之意,没有用典的古体诗词,没有味道,不耐读。
对于那位老教师借用他老师的话语来说明写诗词需要”用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并不以为然。
我认为,写诗填词,以避免“用典”为上;我并不是完全排斥“用典”,只是希望别把“用典”看得那么必要和重要。
显然,写诗填词很自然有两类:用典了的和没有用典的。
所以,用典与否,不过是个人喜好或习惯而已,上升到如何重要、如何必要,——那至少有点过分了。
网上有《史上流传最广的十首古诗,你还记得吗?》这样的帖子,那十首诗抄下来如下:
一、《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游子吟》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四、《七步诗》 ·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五、《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关雎》 ·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八、《夏日绝句》 ·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十、《悯农》 ·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很显然,这些在中国脍炙人口的诗歌,是不需要“用典”来刻意修饰的。
我看到的,——唯有实形实景实情实意而已。
古人的诗作如此,现代人呢?
中国现代的文化人,鲁迅的地位谁也不敢抹杀,鲁迅的古体诗又是怎么样的呢?
来看看鲁迅写的比较著名的四首诗,如下:
一、七绝 ·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二、七绝 · 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七律 ·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四、七律 · 惯于长夜过春时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很显然, 真正的大师级诗词高手,是不需要“用典”来刻意修饰的。
我看到的,——唯有实形实景实情实意而已。
古人写诗填词时,并不排斥用上他们的古人的事迹,包括那些古人的姓名。
但是他们能够恰到好处地给予处置,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用典”。
如,辛弃疾的《南乡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如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结一下:
写诗填词,以写实为主;真正能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以写实见长的。
标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