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强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化点心铺“:写文人,读诗词,讲故事,这里只讲跟文学有关的事情;
9月29日,中国女排以全胜战绩夺得了本届世界杯冠军,再一次为国争光,在网上更是得到了网友们排山倒海般的赞扬。而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为国征战的身影也成了2019年度体坛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但另一边了,中国男足作为另一道“风景线”却成了众矢之的,连带着中国的“足球运动”也遭到了网友们的嘲讽和指责。
对于男足屡战屡败的局面,很多网友忍不住发出质疑:堂堂中国,13亿的人口,为什么连十几个足球人才都找不出来?个中原因,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有一点,人们应该记住的是:“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在我国本是一项十分古老的运动,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只不过,那时的“足球运动”有一个很中国的名字,叫“蹴鞠”。
“蹴鞠”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集健身,娱乐,练武,训练军队等于一身的运动形式。在唐宋时期,“蹴鞠”更是得到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一致喜爱,风靡一时,成为古代社会的一种风雅和时尚。那时的人们对于“蹴鞠”的热衷,从各种文献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佐证。例如在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中就曾说到: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维的这首七律,写的是他有一年清明节在长安城东门外踏青的事情。诗的前四句是对桃李、绿蒲、白芷和溪上人家的描绘,如同一幅踏青赏春图。而诗的后四句中就描写了一群年轻人正在举行的“蹴鞠”活动:年轻人把球踢地很高,甚至超过了飞鸟的高度。诗作虽然没有具体描绘古代“蹴鞠”的比赛规则,人数多少等等,但场面之热烈却可想而知。
那么,“蹴鞠”在唐宋是如何成为一种风雅和时尚呢?今天,本文就和大家谈谈“蹴鞠”的演变史:
一、“蹴鞠”在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蹴鞠”是什么?蹴,顾名思义,就是“踢”的意思; 而“鞠”就是“球”的意思,在古代多用皮革制成。因此,“蹴鞠”就是“踢球”的意思,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运动形式。而最早记载“蹴鞠”的文献就是《史记》。在《苏秦列传》中,关于“蹴鞠”,司马迁作了这样的记载:
“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栗如丘山。……临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畜之涂,车毅击,人肩摩,连社成惟,举被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疆,天下莫能当。”
意思是:齐国是一个大国,方圆二千多里,军力强盛,民丰物阜,人口众多。在都城临淄,人民富庶殷实,业余生活丰富,以吹学、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为乐。临淄城大街上,人们摩肩接種,人来人往。齐国真是一个十分富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如果俯首听命于秦,实在是件令人羞耻的事情!
由此可见,“蹴鞠”早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前的齐国就已经很兴盛了。其实,“蹴鞠”在中国的历史还要更早。1973年7月12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黄帝四经》的发现让世界华人都为之震动。《黄帝四经》分别为:《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关于蹴鞠”,在《十大经 正乱》中就曾说:
“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
其意是说:黄帝擒杀蚩尤之后,剖开其五脏六腑,把其胃摘除后,塞满毛发制成球状,让士兵争相去踢。如果踢地好就给予奖赏。作为后华夏子孙景仰的始祖,黄帝大智大勇,文稻武略,明事理,是位圣人。因此,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学者质疑。但黄帝却很有可能用其他材料做足球,从而诞生了“蹴鞠”。
而且,帛书的出土也证实了西汉时期学者刘向的猜测。刘向在他所著的《别录》中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于战国之时。蹴鞠,兵势也,所以讲武知有材也。”刘向认为,古代“蹴鞠”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也或者从战国时起,它就用于军中习武。这样,“蹴鞠”在中国的历史又向前推了两三千年。也就是说,早在在五千多年前,“蹴鞠”就在中华大地出现了。
二、“蹴鞠”在汉代登上大雅之堂,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开展,而且在豪门贵族中普遍流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无论在文化、政治、思想还是经济上,都实行严苛的专制统治。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曾经兴盛的“蹴鞠”运动就沉寂了。在民间,它或许还没有消失,但上层社会并不提倡。西汉建立之初,治国思想发生改变,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对此,《史记·卫将军骤骑列传》中曾记载:“穿域蹋鞠。”其中,“蹋鞠”即为“蹴鞠”也。
后来,随着西汉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蹴鞠”运动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豪门贵族中也普遍流行开来。在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曾记载:刘邦做了皇帝后,将刘老太公接到长安享福,可是刘老太公并不开心。后来,在手下大臣的指点下,刘邦明白了父亲的心思,仿沛县丰邑造了一座新城,不仅把父母亲迁到那里,还把老家的居民也全部迁到新城。
于是,刘老太公每天以斗鸡、蹴鞠为乐,心情逐渐舒畅起来。此外,跟着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功臣,大多出自民间底层。功成名就后,这些功臣们闲暇时就拾起了旧爱好。再加上刘老太公夫妇对“蹴鞠”的特殊喜好,于是,“蹴鞠”就成了王公贵族们争相仿效的时尚。
后来,“蹴鞠”更是成为普通人家喜爱的娱乐项目和在军队中开展的习武之道,成了一项雅俗共赏的活动。在汉代学者恒宽的《盐铁论》中就说到,当时“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蹴鞠”。据后代很多学者研究考证,汉代“蹴鞠”形式多样,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叫“蹴鞠舞”,表演者在音乐伴奏下,一边踢球一边舞蹈,类似舞蹈艺术;第二种以游戏为主,用踢球的花样判别输赢,可以两人对踢,也可以两队对踢;第三种就有些类似于现在的足球运动了。它分两队人员在球场比赛,球场为长方形,画出边线和端线,称"鞠域”、“鞠城”。
球场有球门,而且仿照一年十二个月,设十二座球门,均匀分布在球场东西。每边六个,遥相对应,每一球门设守门员一人,两方人数相当,进行对抗比赛,以攻入对方球门球数多寡判别胜负。这样的比赛更符合现代足球的体育精神,但形式上比现代足球运动要复杂许多。
而且,“蹴鞠”当时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还是军队训练兵士的一种形式。在两汉军队中,“蹴鞠”比赛很流行。因为汉代的将领认为,“蹴鞠”不仅可以增强士兵的腿部力量,还可以提高士兵的攻防意识,对提高士兵素质很有帮助。在《史记·卫将军骠骑传》中曾说,骠骑将军卫青率领大军远征塞外时,在战争间隙就常常带领士兵进行蹴鞠比赛。
三、“蹴鞠”在唐代更加兴盛,成为一种风雅和时尚,其踢法、规则更接加接近现代足球;作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唐王朝军事强大、经济活跃、思想开明,文化繁荣,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来进行休闲娱乐。因此“蹴鞠”活动在唐朝更加兴盛。在唐代,不仅底层的百姓喜欢“蹴鞠”,很多皇帝都爱好“蹴鞠”,例如唐太宗、唐玄宗等。在当时,朝廷的教坊司和皇宫中的内园都有专业的“蹴鞠”人员,专门在寒食节和皇家宴会上表演。
后世的唐文宗也十分喜爱观看“蹴鞠”表演,常常爬上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蹴鞠”比赛。唐僖宗不仅观赏,还亲自参与,球技非凡。他曾对身边近臣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而末代皇帝唐昭宗被朱温逼迫从长安搬迁到洛阳时,连禁军都跑了,一批“打球供奉子弟”却还衷心跟随。可以想见,他平时和打球供奉子弟关系肯定十分深厚。
“宫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上行下效,皇宫中的人喜欢什么,民间马上就流行什么。在唐代,由于唐朝统治者对“蹴鞠”活动的喜爱,民间“蹴鞠”活动也十分普及了。对此,很多唐代诗人在其诗作中就有反映,例如:大诗人杜甫的《清明》诗中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间”的句子。由此可知,当时的“蹴鞠”运动已经成了流行全国的风雅和时尚了。
在唐代,“蹴鞠”不仅风迷一时,而且它的用具也有了很大改进。据唐朝人徐坚所著的《初学记》记载:“鞠即毬字,今蹴鞠曰球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就是说:唐代“蹴鞠”用的球是用八片皮革缝制成的,和现代足球的制作方法相像;此外,球内塞的是一个动物尿泡做内胆并可以充足气成为气球。也就是说,唐代的“鞠”成了“气球”。
充气球的出现,使“蹴鞠”运动出现了质的飞跃。在汉代,球是实心的,踢的时候只能贴地滚动。到了唐代,球变轻了,能跳跃,于是球门就竖了起来。分两队比赛,以射门“数多者胜”。对准高球门的射门,难度更大,需要精湛的球艺,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也跟现代足球的踢法、规则更为接近了。
由于球体变轻,又能腾跃弹高,唐代出现了一种新踢法,不以两队比赛为目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成为一种表演形式。这种踢法被称为“白打”,可以一人表演,也可以两个人甚至多个人来回对踢。于是,踢球动作也变化多端,有拐、踌、搭、蹬、捻等。唐人还给这些动作取了比较风雅的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而且,在唐代,这种“蹴鞠”形式男女都喜欢。唐玄宗时,梨园子弟中就有很多女艺人爱好“白打”,常常举行这样的表演。例如唐朝诗人王建所作《宫词》中,就有对女子踢球的描写“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众中偏得君王笑,偷把金箱笔砚开。”就是说:皇帝欣赏宫女们的球艺,看得高兴,就令宦官打开御库,大加赏赐踢得精彩的宫女们。
四、“蹴鞠”在宋代不仅是一项运动,还能影响国家的政治前途;“蹴鞠”发展到了宋代,更是盛极一时,不仅是从上到下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运动形式,后来,更是影响了大宋王朝的政治命运。从宋太祖开始,几乎每一个皇帝都喜爱这项活动。在流传下来的很多宋代画作中,都有宋太祖赵匡胤与几位王公贵族一起踢球的场景。赵匡胤扬起右腿,球就在他的腿上方,滴溜溜的滚动,场面十分生动。
历史上,有名的宋徽宗赵佶也是个“蹴鞠迷”,将“蹴鞠”活动引到内宫。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时,有“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宋徽宗看了宫女踢足球后,还曾经写下一首诗:
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跳鞠,两朋庭际再输赢。
皇帝喜爱一项运动,下面的王公贵族、亲信大臣自然也纷纷附应,很多都是“蹴鞠”高手,如《宋史·李邦彦传》记载,“邦彦俊爽,美风姿,……能蹦鞠……自号李浪子”,李邦彦是宋徽宗时期的宰相,他“蹴鞠”的技艺高超,自称“李浪子”,认为人生须尽欢,赏花、踢球是他人生中两件大乐事。
除了皇帝和贵族大臣喜爱“蹴鞠”外,宋代的整个社会阶层,无论三教九流,平民走卒都对“蹴鞠”活动十分热衷。在北宋沂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出现了一大批球技高手。这些高手踢得好,会得到皇宫、官衙的重赏,“赐以银蛊锦彩。”披着锦袍在全场跑动,非常荣耀。踢砸了就要挨罚,“不胜者球头吃鞭”,为首的要受鞭刑。
其中,一些人由于球艺精湛,还会被达官贵人看中,进入仕途,进而影响了宋王朝的政局。史上有名的大奸臣高俅靠“球技”平步青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高俅在《水浒传》中是作为反派人物出现的,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人,但是史书记载不详。不过高俅是以球技了得而进入仕途,最后更是成为宋朝禁军的最高统帅却是事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蹴鞠”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喜闻乐见的娱乐和运动形式,更是成为很多底层人物改变命运,走上仕途的一种绝佳途经。在宋代,像高俅这样靠踢球进入官场,甚至影响到国家政治命运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行之”,说的正是此理。
只不过高俅最后被万世唾骂,北宋王朝的命运也十分悲惨。这这与“蹴鞠”运动的盛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想一下,如果高俅能安分守己,以他的球艺,在当时的足球俱乐部“齐云社”又称“圆社”当一名教练,培养更多的“蹴鞠”高手;或者从事负责“蹴鞠”活动的组织和宣传推广,是不是更合适一些呢?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标签: 家殷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