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墓前百草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杜甫的《春望》,各位看官,今日读来,此诗是否让你依然感慨不已呢?我想,一定会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千古惊心,这样的作品,自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相反,子美之诗却会如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醇香,越读越深厚,让人难以释怀。
说起杜甫,作为老乡,我们洛阳人都会为之骄傲一番的。
杜甫,712年生于洛阳巩县。
他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其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其父杜闲也是儒林家人。嫡裔传香,就这样,杜甫自幼便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加上他“读书破万卷”的神功,小小年纪,他便是一个“怀瑾握玉”之人了。
20岁那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杜甫充满了憧憬,他兴奋地走出了自己的家乡洛阳,开始了长时间的客旅吴越、远上齐赵的“漫游”。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的大气磅礴,蕴涵着青年杜甫的远大抱负。天生我才必有用,面对未来,此时的杜甫充满了自信。
天下文章重洛阳,世间才子汇东都。
天宝三年,一件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发生在东都洛阳,这就是李白、杜甫两位诗歌巨公在洛阳的相会。
一个是九天谪仙,一个是人间诗圣,两公俱出,大唐何其幸哉!
一个是远道而来,一个是翘首以待,双子会于东都,洛阳何其幸哉!
也许,他们的相会没有官家威仪,也许,他们的相会没有儒林俗套,但他们的相会却给后人留下中国文化史上的最绚丽佳话,传唱千载,广播华夏。
俗话有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李白和杜甫却因此次相会而成挚交。
李白、杜甫的这次相见,竟如太阳与月亮的相遇一般,千古美丽……
面对“仙家”李白,年少的杜甫激动不已,他完全被那个传说中的李白所吸引,有诗为证:
昔年有狂客,
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就这样,杜甫成了李白的知音,毫不犹豫地随着太白寻仙问道去了,乐而忘返。越黄河、拜王屋、登嵩岳、游齐鲁,人生快意,知音相伴,两人同游,何其快哉。
不管是失意的李白,抑或是落魄的杜甫,两人此次挥手作别后,就再也没机会惺惺相惜了。不过,这阻挡不住两位的友情,诗文达意,千里相递,两人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传递着真挚的情谊。
杜甫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曰:“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在这其中,感人肺腑的是杜甫那份难得的真情。安史之乱后,李白所支持的皇子没有取得皇位,他也因此而获罪。此时的李白,众人皆避之,而独杜甫仰天长叹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我们还是把时间定位到公元747年。
此时的杜甫,在磨砺了自己36载后,终于要到长安以求入仕了。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怀抱的政治抱负是何等的远大!可惜的是,小人弄权,天不遂愿。奸相李林甫害怕贤才入选而不利于他把持朝政,于是他从中作梗,狠心地竟致使无一人及第,而后上表祝贺皇帝,称“吾皇圣明、野无遗贤”。
呜呼,天才鬼弄,可怜杜甫,此境此界,让人叹惜。
圣人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许正是这样,杜甫也要象我们的圣人孔子一样,以成大事、必砺人生。
自此,杜甫开始了长期的漂泊生涯,落魄从此与其不离不弃。在蹇滞困顿的生活中,杜甫本人的身体也许是遭受了难以承受的痛苦,但对于一个伟大的诗人来说,也许正是这无边的落魄才成就了他千古不朽的沉郁顿挫。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每每读到这些感人肺腑的句子之时,我几欲落泪。这落魄人生,何其悲哉!可这千年沉郁,又何其壮哉!
《三吏》、《三别》、《春望》、《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均是在这样的落魄中作出的。今天,如果要用杜甫自己的诗歌来形容他的这般境遇,我想,我们可以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权厝一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带着对统治阶级的血泪控诉登上了现实主义的最高峰。千年以来,杜甫用自己的诗篇激励着无数的后人。在一代代的后人眼里,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只会为文作诗的诗人,他更是一个充满了斗志的百姓代言人。正因于此,百姓给予了他“诗圣”的称号,万世景仰,千年不辍。
落魄的是人生,不朽的是诗篇。
后人在评价其诗成就时,无不给予极高的评价。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韩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嗣奭云:“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公元770年,被后世称为“诗圣”的杜甫带着无限的悲愤死去了。
虽然杜甫已经死去,但关于他的墓地,至今仍是纠纷不已。湖南平江说、湖南耒阳说、河南巩义说、河南偃师说等等,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霍松林先生认为偃师说最为可信,我考古问今,发现《旧唐书》有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
一掊黄土世人尊,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纠纷,我想,它不是因为别的,这更多的是因为杜甫的伟大吧。
杜甫死后,其子也相因落魄,穷困潦倒,竟然无力按照父亲的遗愿而将骸骨迁葬古洛。到了杜甫的孙子,其为了将其祖父从遥远的湖南迁回故土洛阳,竟然一路乞讨几千里,扶柩而行。
在归途中,杜甫的孙子拜谒元稹,约其为祖父写个墓志铭。元稹是杜甫的仰慕者和推崇者,感泣地写下了“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西风呼号之时,我于2007年的一个冬日里前去偃师拜谒杜甫。
沿洛阳至偃师的公路前行,在首阳山前的一个叫杜楼的村口,我看到了标有“杜甫墓”的一块小小标志牌。上得前去,问得乡亲,才晓得杜甫长眠于如今的杜楼小学内。走到学校门口,首先看到的一块标有“杜甫墓“的标志牌,孤孤单单地悬于墙上,再无其它标志可寻。
杜甫墓就在学校的后面,无人看管,任人出入。墓园内,杂草没膝,百虫长鸣,很是荒芜。杜甫墓位于墓地西侧,墓冢很小,甚是无奇。杜甫墓前的石碑是清代所刻,上书“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
斯人已长去,空留怀古情。
今日,我默然伫立在杜甫墓前,长思长想,念及杜甫之伟,多生感慨,想及穷困潦倒,心生戚戚......
标签: 杜甫 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