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中国诗歌史上泰山北斗级的人物。李白被举为“仙”,这“仙”对天下大事多有关注;杜甫被尊为“圣”,这“圣”对廊庙之外也多有牵挂。李白是有妻子的。安禄山之乱,永王李璘水军至寻阳,三次遣使聘请与夫人宗氏隐居庐山屏风叠的五十六岁的李白,李白告別宗氏夫人赴永王璘幕府,临行前作《別內赴征》三首。第一首:“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別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诸葛不过三请,王命不能不从。再看第二首:“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見苏秦不下机。”老妻牵衣让人感动,苏秦佩印也是安慰,李白那一颗不羁的心,却又是早已飞向海阔天空中去。十四年前,李白高兴过一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岁上奉召入长安,接到诏书的李白欣喜若狂,赋《南陵別儿童入京》一首:“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总是忙,他在诗中很少顾得上他的妻子儿女。
不知是谁第一个尊杜甫为“诗圣”。梁启超先生对此不太赞成,他指出,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不必随便附和。但梁启超先生认为,杜甫情感深刻丰富,完全当得起“情圣”的徽号。杜甫一边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边又“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杜甫经常怀家思乡,回不去,就远望。《春望》一首千年轰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月夜》一首也极有分量:“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不仅怀念自家妻儿,同样惦记手足兄弟。《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不只一次想起李白。“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乡邻故旧也常在杜甫诗中出现。杜甫诗中出现更多的,是他的夫人和孩子,只要有机会,哪怕“天衢阴峥嵘”,即使“霜严衣带断”,纵然“猛虎立我前”,宁可“苍崖吼时裂”,就是天气冷得将手指冻得僵直,拼得“疾风高冈裂”,苍茫之间连夜也要向家人奔去。“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乱世之中家人相聚,能不让人百感交集。“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天寒地冻中赶回家中,却见孩子已经活活饿死,这让人五内俱焚肝肠痛裂。“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将杜甫移到现在,不管各种学校学杂费怎样高,不管各种学校怎样乱收费,就是咬着牙,相信他也一定是要供孩子将学业完成的。
大唐古道,一诗仙,一诗圣,两个身影,行色匆忙,一个经常向外去闯,一个经常向家中去看望。
标签: 杜甫 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