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忆昔之词,亦当是李清照的处女之作,大致可系于她16岁来汴京不久之时。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寥寥数语,似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前期的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的词则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家庭文学氛围十分浓厚,她自幼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李清照18岁之前到汴京,便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后世广为传诵的《如梦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近代鲜伦,无愧于古之作者,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晁无咎是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
24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李清照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金兵入据中原,繁华落幕,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15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李清照孤独一身,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年近半百的李清照整日被孀居之苦、沦落之痛和经济的窘迫所围绕,“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立志保存丈夫遗物,并完成《金石录》作为对丈夫最好的怀念。但很快就有人盯上了这些财富,发生了巧取豪夺、明抢暗偷等事件,给李清照带来了一系列的变故。一直流传着一个“李清照晚年改嫁”的历史悬案,当然有关李清照“改嫁”说与“辩诬”说的分歧一直存在。
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在李清照孤苦无助时,自称是赵明诚同学的张汝舟出现了,他对李清照关怀备至。被媒人“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所打动,李清照决定改嫁张汝舟。谁知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图财阴谋。婚后不久,张汝舟就向李清照索要宝物,遭到断然拒绝,便对李清照横加虐待。李清照认清了张汝舟的丑恶面目,决定与结婚仅三个月的张汝舟离异。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亦应徒刑两年。李清照为了早日摆脱噩梦,宁愿坐牢,也坚持去朝廷告发了张汝舟。离婚成功后,张汝舟被免职,李清照被收监关押。李清照的遭遇引起了赵明诚的姻亲、翰林学士兼兵部侍郎綦崇礼的同情,綦崇礼仗义执言,毅然觐见宋高宗,代李清照陈述了冤屈。李清照入狱九天后,即被无罪释放。
李清照晚年写了《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拜访米芾的儿子米友仁求题跋。据说李清照还完成了赵明诚未尽的著作《金石录》,呈送给了朝廷。同时,李清照没有停止词的创作,在逆境中写出了许多作品。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武陵春》写作于李清照避难金华的1134年,漂泊流寓的李清照历尽崎岖坎坷,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显见李清照的最后岁月是极为悲苦的。
标签: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