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

非凡网 463 0

《四十二章经》应该说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佛经之一,这当然是要得益于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了。在金庸的小说中,集齐8部《四十二章经》便能够得到宝藏的地图,而后寻找到传说中的宝藏,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但是在站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四十二章经》毫无疑问是佛教的理论宝库,是佛教弟子尤其是入门弟子的大宝藏,但关于这部经书的真伪问题,在近代佛学界掀起了滔天巨浪。

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1张图片-非凡网

到底是佛说,还是非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书相当不简单,即便是没有金庸先生的《鹿鼎记》,它也一直都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佛经之一,因为它具备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它的文章相当短小精悍,而且浅显易懂,适合文化程度一般的人去阅读;第二,本经的体裁是中国人熟悉的“语录体”,而且其中的文字借用了儒家和道家的词汇,中国人很容易接受。《四十二章经》的版本是非常多的,历代王朝的学者以及高僧都点校过这部经书,现代通行的版本有五种《高丽藏本》、宋真宗本、唐宝林本、宋六和塔本以及明代了童的版本。其中《高丽藏本》以及六和塔本最为流行,其他的版本虽然略有差异,但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

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2张图片-非凡网

影视形象

关于《四十二章经》的来历,历史上的说法是比较一致的,汉明帝永平年间,金人入梦而浮屠之教始传,白马驮经至洛阳。摄摩腾以及竺法兰尊者在佛教祖庭白马寺,译出了《四十二章经》,存放于汉朝的官方图书馆“兰台石室”,这就是《四十二章经》的来历。

但是,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现存的《四十二章经》,不是原始的译本,而是三国时期吴地的高僧支谦的译本。而后的高僧比如东晋的释道安等人,对此经进行了修饰,而后逐渐在传承的过程中演变成为了不同的版本。

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3张图片-非凡网

四十二章经

对于这部经书的内容真伪,中国佛教学者分为了两派:

第一派以古代佛教僧侣为主,他们认为此经为“梵本译本”,是佛所说的经典;第二派以近代学者如梁启超先生等人为主,他们认为此经“无有梵本,乃中土僧众仿照《孝经》、《论语》、《老子》,以佛说集合而成”,不是佛说的经典。对于这两派观点,近代佛学巨子汤用彤先生进行了调和,他指出:“《四十二章经》既不是独立的佛经,也不是汉人自己的编纂,而是从梵本佛经中摘抄部分句子,整理成为了一部佛经。”

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4张图片-非凡网

梁启超先生

《中国佛教史》的作者任继愈先生援引了以上三种说法,笔者认为汤用彤先生的说法较为准确,《四十二章经》不是“佛亲口说”,但符合佛陀旨意(三法印),故而能够被认为是广义上的“佛说”。

梁启超的观点从何而来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的史学巨擘,而且他在佛学上的造诣也相当精深,他曾经主张“中国人都要学一点佛学”,可见其对于佛教还是有所感悟的。

以梁先生“公车上书,变法维新”的超世之才,必然不会对佛教持有偏见,梁先生所得出的结论,是从他一以贯之的史学观点出发的。故而,梁先生的观点或许有所偏颇,这或是他非佛门中人的缘故,而不能以此攻讦这位经天纬地之巨人。

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是如何而来的呢?

第一,《四十二章经》的体例与佛经不同,而与《孝经》、《论语》、《老子》等极为相近;第二,《四十二章经》几乎是横空出世,在考古上未能找到它“梵文原本”;第三,《四十二章经》结构虽然简易,但内容支离破碎,不成体系。持有以上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包括日本佛教学者境野黄泽、近代佛学巨擘吕澂、黄忏华等人,都认为此经系汉人伪造。

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5张图片-非凡网

吕澂大德,曾写出《楞严百伪》

在此,笔者分别举例《老子》、《孝经》、《四十二章经》、《论语》章句,各位可自省对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节选》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 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孝经·第一章节选》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四十二章经·第一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第一章节选》

笔者再援引佛经一般的开头,各位便能够知晓梁启超先生的疑问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长阿含经·大本经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千二百五十人俱。——《金刚经·法会因由品第一》

这是此经在体例上与一般佛经的区别,同时它又极为接近汉地本有的经典如《孝经》、《老子》等。

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6张图片-非凡网

帛书《道德经》

而在内容上,《四十二章经》极为支离破碎,虽然大部分的内容出自“阿含类”的经书,但却丝毫没有体系,而且在表达方式上借用了大量儒家与道家的词汇。

比如:第三、十、二十四、三十三、三十九章等都出自于《中阿含经》,而第六、七、十七、二十、二十六、三十三、三十七章等都出自于《杂阿含经》,其中还有很多章节出自《长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可以说根本没有任何的体系可言,完全是佛经语录的大杂烩。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历史上很多佛经都被“证伪”过,但是在中亚、印度以及敦煌等地,都先后出土了这些佛经的梵本,能够大致梳理出翻译的次序和时间。而《四十二章经》虽然名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佛经”,却没有任何出土的梵本遗迹,这也是梁启超先生质疑它的原因。

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7张图片-非凡网

贝叶经

对于这个观点,中国近代另一派学者进行了反对,他们提出了一种较为折中的说法,而且在逻辑和考古上是行得通的。

汤用彤和印顺的观点以近代佛学巨擘汤用彤、佛教大德释印顺等人的观点,《四十二章经》虽然找不到梵文的原本,但这部经书不可能是汉人的编纂,而是在历代的增删中面目全非。

汤用彤先生虽然没有找到《四十二章经》的梵文原本,但是他援引了佛教经藏中的另一部经典——《法句经》(北传)。这部经典在早年间也遭到了佛教学者的质疑,但南传上座部有巴利语的《法句经》经藏,同时在中亚以及敦煌还出土了《法句经》的梵本,故而被认为是佛说。

那么,《法句经》和《四十二章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睡眠解寤。宜欢喜思。听我所说,操集佛言。——《法句经》

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为乐。——《法句经》

大家可以感觉出,这也是一部“语录体”的佛教经典,同时它也存在大量的儒家以及道家的词汇。

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8张图片-非凡网

北凉出土的《法句经》

比如“无为”、“无我”、“虚静”、“守真”、“仁”、“德”、“礼”、“义”等等,但这并不能证明它是伪经。

对此,汤用彤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所谓的“语录体”佛经不是不存在,只是比较少而已;佛经词汇的汉化以及体系的汉化,是早期佛教高僧翻译导致的,并不能证明是伪造;佛经借用一些本有的儒家以及道家词汇,一则是高僧们汉语水平不行,二则是佛教初传的需要。除此之外,印顺法师还用了小乘的“三法印”去验证《四十二章经》,认为这部经书符合“三法印”的主旨,故而可以被认定为“佛说”,不存在被伪造的可能性。

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9张图片-非凡网

印顺老法师

对于汤用彤和印顺的这个观点,史学大家胡适先生是赞同的,他与陈垣等人解释了《四十二章经》的版本问题,对此提出了一分为二的看法:

后汉摄摩腾所译的《四十二章经》是根据梵本来的,但由于后汉的动乱以及佛教势力的衰微,导致此经的梵本以及汉本失传;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诸多版本,是三国以及其后的高僧们,通过一些史料以及经录重新编撰的,比如三国时期的高僧支谦,但是由于当时玄学兴盛而且大乘译经传入,故而此经中不由自主地掺入了玄学的词汇以及大乘的思想。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10张图片-非凡网

右一为汤用彤

对于这个观点,笔者还是比较认同的,当然,未来或许会在考古中发现《四十二章经》的梵本也不一定。但站在佛教徒的角度,判定经书的真伪,或许依照“三法印”更为可靠,毕竟所有的佛经都需要以此为准绳。

至于其他的一些看法,那只能是见仁见智的了,读者们可在评论区自行讨论。

谨以此文功德回向三界无边无量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大争论:《四十二章经》为群经之首,为何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伪经?-第11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四十二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