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纂修史:从《清史稿》到《清史》

非凡网 69 0

清朝灭亡已经一百多年了,虽然出了一套《清史稿》,但还没有一套官方纂修的《清史》,原因何在?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伴随着王朝更替,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吸取经验教训,都会为前朝修史,用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修唐史、元修宋史、明修元史、清修明史,易代修史这一传统绵延不断。

从《史记》到《明史》,二十四史大都如此,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唐朝历史了。唐朝灭亡之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晋赵莹编了一套唐史,即《旧唐书》;后北宋建立,其认为自己才是唐代之后的正统,所以让欧阳修又编了一套,即《新唐书》。此是题外话,下面进入正题。

一 清史稿问世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的一个王朝,从努尔哈赤到溥仪,一共有十二位皇帝,享国296年。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按照历史传统,纂修清史的责任,自然而然落到了接替者民国政府的身上。

北洋政府于1914年开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组织三百余人开始纂修清史。虽然由于由于护国战争、袁世凯病逝以及北伐等原因,修史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历时14年,在赵尔巽的努力和期盼下,终于1927年大致纂成了一部合乎传统正史体例的史稿,同年赵尔巽去世。

百年纂修史:从《清史稿》到《清史》-第1张图片-非凡网

赵尔巽

因时局变化,书稿来不及细加核改,便匆匆出版,存在很多错误,赵尔巽自知所纂清史为“急就之章”和“未成之书”,就将这部书称之为“清史稿”。同时修史人员多是清朝遗老,在史观上多褒扬清朝,许多问题记载失实,讹误甚多,评论不公,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贬抑殊甚,被国民政府列为禁书。

百年纂修史:从《清史稿》到《清史》-第2张图片-非凡网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条件,也同样无法为完成一部更为完善的清史提供保障。从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清史》的纂修也就一再搁置了。

二 纂修清史的动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论是官方还是史学界,都很快注意到了民国时期清史纂修的不良状况,故而出现了重新纂修一部《清史》的声音。不过,从这种声音的最初出现,到清史工程的正式启动,经历了持续半个世纪的漫长历程。

1950年,董必武同志便向中央建议修撰两部史书,一部是中共党史,一部是清史,作为两个大型文化工程。董必武同志之所以这么早提出纂修清史的任务,除了根据中国“易代修史”的传统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因为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也在开展编修清史的工作,试图以之作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争夺正统地位的一个手段。

因此,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事实上也不可能立即将纂修清史的工作付诸实施,但是中央政府并没有忘怀此事,在国内政治和社会秩序初步稳定以后,便把纂修任务提到了工作日程上来。

1958年,周恩来总理委托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具体考虑怎样开展纂修清史的工作。吴晗接受这个任务后,与郑天挺、戴逸、任继愈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并制定了一个很大的计划。然而,由于紧接着就遭遇到三年困难时期,所以这个计划只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来得及进行实质性活动。

1965年秋,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召开了一次专门讨论纂修清史问题的部长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该委员会共由7人组成,分别是郭影秋(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尹达(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关山复(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刘大年(时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佟冬(吉林大学清史专家)、刘导生(时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和戴逸。

其中,戴逸是最年轻的一位,时年仅39岁。此次部长会议还决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专门成立清史研究所,作为纂修清史的基础单位。

百年纂修史:从《清史稿》到《清史》-第3张图片-非凡网

郭影秋 人大党委书记兼副校长

百年纂修史:从《清史稿》到《清史》-第4张图片-非凡网

青年戴逸

三 改革开放后纂修清史的推进改革开放之初,学术界出现了要求纂修清史的呼声。1979年,一封建议国家纂修清史的人民来信直接寄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手中,小平同志很快在这封人民来信上作了重要批复,并将其转给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处理。

接到小平同志的批示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常委兼副主任刘导生同志向戴逸传达了这个精神。虽说这封人民来信到底出于何人之手,始终无人知情,但无论如何,以此信为契机,纂修清史的动议得以被再次提出。

由于当时国家拿不出足够的经费支持这一重大项目,许多清代史料特别是清代档案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整理,纂修清史工作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结果。

但纂修清史的动议并没有就此止步,此后的“六五”社科规划、“七五”社科规划,清史都被列入资助项目。在这一时期,由于当年确定的 7 名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大多年事已高,所以戴逸教授成为此时对清史纂修最为着力的倡议者。

四 清史纂修工程的启动进入21世纪,戴逸先生已经从一位青年,成为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但是对于纂修清史的热情并没有消减。

百年纂修史:从《清史稿》到《清史》-第5张图片-非凡网

戴逸先生,1926年生人,今年已95岁高龄

在2001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都接受了戴逸先生的委托,正式向国家提出了纂修清史的议案。

4月5日,季羡林、任继愈、王钟翰、王忍之、蔡美彪、朱家溍、戴逸、李文海、龚书铎等多位著名学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清史”纂修座谈会,进一步对修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进入2002年后,国家也加快了把纂修工作提到具体日程上来的步伐。3月29日,清史纂修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在文化部宣布成立,这标志着纂修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8 月,文化部提交的关于纂修清史的报告得到批准。11月,文化部牵头, 14家单位作为成员单位(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共同组成了清史纂修领导小组。

12月1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1965年任命的7位清史编纂委员中唯一健在的戴逸先生出任编委会主任一职。

百年纂修史:从《清史稿》到《清史》-第6张图片-非凡网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官网

2003年1月28日上午,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召开。至此,这项被誉为“文化建设中的三峡工程”的“清史”工程正式开始,也为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新修清史动议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 纂修的具体实施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4年):体裁体例的讨论与总体设计。确定以白话文撰写,根据戴逸先生在《清史编撰体裁体例讨论集》中公开的原因,之所以弃用文言文改用白话文,是因为现在历史专家们的水平有限,没有能力以文言文的体裁完成这部旷世巨著。

第二阶段(2004年年初到2005年):项目的招标与委托立项。

第三阶段(2005年下半年到2011年):完成五大部类173个项目初稿的撰写。

第四阶段(2008年12月到2018年):审改。从2008年12月份开始,对已经完成初稿的《清史》进行了审改,分成一审、二审、三审。

第五阶段(2018年11月至今):送审和出版。2018年11月,新修《清史》送审稿报送上级部门。2019年9月,送审稿的审读工作交给了2019年1月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

百年纂修史:从《清史稿》到《清史》-第7张图片-非凡网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官网发布消息称新修《清史》送审稿于2018年11月上报

近期,清史纂修的工作已经大体完成,相信不久之后历时百年的《清史》就可以问世了。

结语“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梁启超

百年纂修史:从《清史稿》到《清史》-第8张图片-非凡网

二十年前,戴逸先生发文呼吁:“编纂《清史》,此其时也!”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曾讲过:“如果我们今天不完成纂修清史这项工作,我们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后世子孙。”

纂修清史的百年,是我们国家日益强大的百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百年。戴逸先生曾在文章中透露了清史编纂过程中的不少细节:清史原始档案当年差点付之一炬,上百年的档案由于宫内库房的倒塌被直接送往造纸厂,幸亏在途中被一位爱国志士以4000块大洋的价格买了下来。这些资料整整放满了五层楼的楼房。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在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的今天,清史即将问世,这是我们对为清史纂修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的最好告慰!

清史纂修工作大事记

1912年 清王朝覆灭

1914年 北洋政府开设清史馆,赵尔巽为馆长。

1927年 《清史稿》问世。

1950年 董必武同志向中央建议纂修清史。

1958年 周恩来总理委托吴晗考虑开展纂修清史工作。

1965年 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

1979年 邓小平同志在人民来信上作出批示。

2001年4月 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国家图书馆任继愈教授等13位专家学者联名向中央领导建议纂修清史。

2002年8月 文化部报送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得到批准,清史纂修工作启动。

2002年10月 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成立。

2002年12月 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戴逸教授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2003年1月 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召开,李岚清同志出席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2003年1月—9月 清史编纂委员会开展《清史》体裁体例研究工作,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决定采用“新综合体”体裁,同时确定了全书总体框架。《清史》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等组成,共计92卷,3000余万字。

2003年7月 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清史办)成立。

2003年7月 清史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的《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等首批图书出版。目前,共出版《档案丛刊》、《文献丛刊》、《研究丛刊》、《编译丛刊》、《图录丛刊》等图书百余种。

2003年8月、10月 两岸学者清史纂修研讨会先后在北京和台北召开。

2004年初 清史编纂委员会制订《清史编纂手册》。

2004年4月—2005年12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开展大规模项目立项工作。项目包括《清史》编纂项目和档案文献整理、出版项目等。截至目前,已立项353个,其中《清史》编纂项目160个。

2004年11月 文化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做好清代文献档案整理利用工作的通知》。

2005年4月、5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召开《清史》编纂项目阶段性成果评估会议。清史纂修工作重点由项目立项转向研究撰写、项目评估。

2006年7月 清史办编发《清史参考》(周刊)。

2007年9月 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与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清史纂修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8年2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清史纂修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8年11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召开“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发布《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

2009年5月 清史纂修审改工作经近一年筹备正式启动。

2009年10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印发《关于清史纂修中重大学术问题表述的意见》,供研究撰写和审改工作遵循。

2010年1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清代诗文集汇编》出版座谈会”。

2018年11月 新修《清史》送审稿报送上级部门。

大家对《清史》纂修的百年历程还有什么补充,欢迎留下评论,我们相互交流。如果对文章还满意,请留下宝贵的点赞和关注呀[灵光一闪]

作者介绍:萬木春,90后北漂,社会学硕士,几经磨难更加热爱生命,人生格言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标签: 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