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重修清史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明明已经有了一部《清史稿》,为何还要修重修清史呢?这个问题对《清史》主编戴逸来说也很无奈,重修清史并不是因为现在的史学家闲着没事做,而是因为《清史稿》修得实在太粗陋,不足以呈现完整的清朝历史,因此才有了重修清史的计划。
从《清史稿》的名称就可以看得出来,此书并未最终定稿,所以才被命名为《清史稿》。而且《清史稿》最为史学家诟病的是,书中很多记载互相冲突,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记录的并不完整,甚至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卒年都没有搞清楚。更重要的是,当初参与编修《清史稿》的学者,大多数都曾供职于清朝翰林院,他们抱着前朝遗老的心态来修清史,所以《清史稿》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缺陷。
戴逸为了重修清史,奔走呼吁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他的半生都奉献给了《清史》。而且他治学严谨,修史也是如此,这部由他主编的《清史》篇幅达到了惊人的3500万字。很多人可能会纳闷,《清史》里到底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字数?
说起来,《清史》篇幅如此浩瀚自然是有原因的,除了因为体裁是白话文的原因之外,《清史》几乎将整个清朝的文化历史都囊括其中,包括很多重大历史谜团都将在此书中解开。比如著名的孝庄太后下嫁之谜、清朝光绪皇帝死亡之谜还有雍正皇帝的继位之谜等等,这些历史谜团在《清史稿》中都没有答案,可是在即将出版的《清史》中都会一一得到解答。
戴逸等待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得到了重修清史的机会,那自然会用尽所有的努力来完成这部史学巨著。《清史》在立项之初,就定下了3200余万字的规模,在戴逸的设想中,这部清史不同于以往的二十四史,他要修一部完美无瑕的史书,这部史书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疏漏,所有的清朝历史都可以在这部书中得到解答。
当然,《清史》在体裁上虽然采用了白话文,在体例上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更改,但是也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史书的范畴。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通纪、传记、典志、史表和图录,其中的通纪相当于二十四史中的本纪,传记相当于二十四史中的列传,最后的图录部分则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传统史书的书写方式。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照相技术就已经传入我国,因此清朝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朝代,得益于照相技术的发明,清朝不光留下了许多古代绘画,还遗留下了海量的照片。按照戴逸的设想,《清史》中必须要对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进行抢救收集,让人们可以通过照片图录来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清朝。清史编修人员为此收集了20万张清朝时期的老照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将会被收录进《清史》,还有《耕织图》、《康熙南巡图》等重要场景绘画也会被收录其中,以弥补《清史稿》中没有图录的缺憾。
除此之外,《清史》相较于传统史书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戴逸还打算花费大量笔墨来记录清朝的普通人物。例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他这样的戏剧表演人物在古代的身份是很低的,也就是古人常说的戏子,是不可能被收录进传统史书的。可是他对京剧的发展确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戴逸看来,这样的人物是必定要在《清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
《清史》3500万字,如此庞大的规模,还是几经压缩后的结果。因为《清史》收录的内容实在太详尽了,例如鸦片战争这样的历史重大事件,《清史》不光收录了清朝对此事的纪录,还查阅了许多国外资料,将当时英国议会对此事的讨论过程也收录其中。总之,这部史学旷世巨著绝对值得期待,许多清朝的历史谜团都将在此书中得到解答。
标签: 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