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好诗不读可惜,冠以「俊逸」,却开出了惊人的奇葩

非凡网 59 0

曾被大诗人杜甫冠以[俊逸]称号的鲍照,是我国南朝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南朝文坛的颓靡风尚中,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他的创作,在文学园地中,特别是古代诗歌的园地中,开放了惊人的奇葩。生活背景鲍照,字明远,生活在稍后于同时代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出身寒族家庭,正所谓当是“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的九品中正制,要想咸鱼翻身,谈何容易!虽然在中下贫农的位置,但依然决然地选择了[废耕学文]。他是有抱负的才士,不甘心屈从于门阀制度之下而要争取政治上的地位。但是,在当时的世族豪门的压抑下,在政治上一直是不得志的。20多岁时,给临川王刘义庆献诗,得到他的好评,被提拔为王国的侍郎,这只是一个芝麻大小的事务官,相当于政府里的普通科员,但依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后来任过大学博士、中书舍人、永嘉令等大大小小的官职。为了避免忌才的宋世祖的猜忌,故意写一些[鄙言累句]的文章保命,最后在临海王刘子项参军中,被乱军所杀。

封建统治者的压抑和迫害,造成了鲍照悲剧性的一生!

诗风?他生活的时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出身决定会接触到什么样的人,像《代苦热行》、《代东武吟》等作品,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二、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其中也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

三、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的诗中也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如《拟行路难》其十三描写思念家人故乡的情怀,其十二则描写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鲍照好诗不读可惜,冠以「俊逸」,却开出了惊人的奇葩-第1张图片-非凡网

艺术风格的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

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以寒士身份抒发了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鲍照现存的二百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尽情发泄孤寒之士的激愤之情,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魅力,不仅在当时标新立异,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

社会现实、作品中见端倪!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全诗的诗眼是第四句的“思”字,它表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社会不平现象深沉的严肃的反思,抒发了渴望改变现状而又无法施展怀抱的郁闷。方虚谷《颜鲍谢诗评》中说“明远多为不得志之辞,悯夫寒士下僚之不达”,这话说得还不够全面,鲍照不仅仅关心“寒士下僚之不达”,他还关心和同情民生疾苦。唐代大诗人杜甫所继承的正是这种精神与诗风,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此诗“真至”,“此等最为少陵所摹”,是很中肯的。

前四句是触发“思”的契机,后十句是闸门开启后所“思”的两层具体内容。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在幽暗的竹林里打柴,在背山的寒冷涧谷中收割庄稼,都必然徒劳无功。黄节《鲍参军诗补注》说“幽篁里无薪”,“寒涧阴无黍”,两句言“物之失所也”,诠释得很精采。两句有一点“赋”的成分,意在表明失去土地失去粮食的人们只能到毫无希望的地方去寻找生活资料,作绝望地挣扎。但更主要的却在于“兴”。兴自己老而无成,兴百姓苦而无获,为全诗张本。《楚辞》:“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诗歌袭用其意,两句象征性地勾画出当时暗无天日、阴寒冷酷、民生凋敝、流连失所的时代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方东树《昭昧詹言》论鲍诗“起句多千锤百炼,秀绝寰区”,这意蕴丰富的两句正当之无愧。在这幅色彩浓黑的时代背景上,诗人更加以声响的渲染,那就是刮着凛冽的“朔风”,飞着悲鸣的“号鸟”。“朔风”与后文“岁暮”、“冰未开”、“雪正深”的时令相照应。呼啸的北风刮得大地一片昏暗,一声声悲啼的鸟叫夹杂其间,画面凄惨,典型的蒙太奇手法。“朔风”使无衣无食的人“伤肌”,“号鸟”使穷途失意者“惊心”。那“号鸟”,也许是失群的孤雁,不祥的乌鸦,或遍野嗷嗷待哺的哀鸿。借物喻人,那大肆淫威的“朔风”,不就是“笞击”“呵辱”他人的官吏;哀鸣的“号鸟”,不就是那些被“罚”被“侵”的百姓吗?“思心”被“惊”,不仅仅是“号鸟”所引起,也是前三句的总归宿。

从“岁暮井赋讫”到“呵辱吏见侵”八句是诗人“思索”的第一层内容,前四句写赋税之重,后四句写徭役之惨。

“井赋”是田赋地租,“程课”是定期的捐税。一年的田租才交清,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又纷至沓来。从“讫”到“相追寻”,时间上衔接得那么紧迫急促,情势上又那么来势凶猛咄咄逼人,不由人不想起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的情景,真实地揭示了统治者巧取豪夺贪得无餍的嘴脸。收刮来的租米和兽藁(喂牲畜的刍草)还要由人运到函谷关内、上林苑里。函谷关内有秦汉故都长安,此泛指京城;上林苑,在长安附近供秦汉帝王享乐的豪华的大型动物园、植物园和狩猎场。大量财富,无数民脂民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官府、朝廷,连上林苑里的畜牲都喂得膘肥肉壮,而百姓却“束薪幽篁”、“刈黍寒涧”在受冻挨饿,贫富不均的对比是何等强烈!这四句与发端两句相照应,“送”、“输”又为下四句作铺垫,结构上针线细密。

在腊月寒冬,贵族官僚们羊羔美酒围炉取暖,而百姓却被套上交赋税、服劳役两副沉重枷锁。他们牛马似地劳累终年,连“岁暮”也未能喘息一下,被迫冲风冒雪跋涉在坚冰封冻的黄河、渭水上,雪深没膝的函谷关、陇山下。东晋以来的徭役极为繁重,《晋书》说:“古者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鲍照诗无疑是对这一现实的形象反映。

鲍照好诗不读可惜,冠以「俊逸」,却开出了惊人的奇葩-第2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