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没有修过清史?

非凡网 57 0

中国历史传统是改朝换代后,后一个朝代要专门为前一个朝代修史,我们常说的“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但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本是《明史》,这就令人感到奇怪,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历史没有写吗?

民国有没有修过清史?-第1张图片-非凡网

按照时间来看,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按惯例中华民国就应该为清朝修史,但是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了北京政府,接着是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到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在名义上才又一次有了统一的政府。之后又从30年代开始,中国又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下。如此混乱的情况下,修史这件事情确实不容易,但是实际上,这个时段的各个政府还是有做修史工作的,成果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编修清史的未定稿。民国三年(1914年),经民国国务院呈文,大总统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人为总纂,总领清史修撰工作。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清史稿》的编纂有其重要的价值,它以清朝史料为基础,综合运用当时材料。但是它也有众多问题。纂修者多为清室遗老,眷恋清朝的心态甚重,书中有很多反对革命、诬蔑先烈、谀扬清朝的内容。且当时清朝档案并没有经过仔细整理,编纂的时候人员众多,时局动荡使得编纂混乱,最后仓促完成发行时也没有进行谨慎校勘,故错误较多。这使得1929年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向行政院呈文,将其列为禁书,理由如下:“系用亡清遗老主持其事,……彼辈自诩忠于前朝,乃以诽谤民国为能事,并不顾其既食周粟之嫌,遂至乖谬百出,开千百年未有之奇……故其体例文字之错谬百出,尤属指不胜屈。此书若任其发行,实为民国之奇耻大辱”。这也引发了30年代民国政府、学界对是否应该禁止《清史稿》发行的众多争论。

民国有没有修过清史?-第2张图片-非凡网

虽然前期也是积极酝酿筹备,但是因为所处的环境混乱,后又遇战争,因此《清史稿》版本较多。据1931年以后曾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的刘禺生述称:清史稿印本有四:曰北京初印本,曰东三省改正本,曰东三省增修足印本,曰日本广岛精印本。刘禺生认为,北京初印本是1928年由袁金恺主持、金梁经办刊印的最初的共1100部。后来各种版本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东三省改正本,也称作称作“东三省第一次印本”、“关外一次本”。这是金梁将北京初印本的400部运往东北,作部分改动后发行的;东三省增修足印本又称为“关外二次本”,是金梁在一次本基础上进行的修改。而日本广岛精印本是依据关外二次本编纂的。但实际上,《清史稿》远不止这些版本。最出名的关内本,是清史馆的人发现金梁私发“关外一次本”后,对原北京初印本进行修改后发行。联合书店影印本则是综合了关内本和关外本,但整体以关内本为主,大致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到了60年代,有依据关外一次本刻印而成的香港文学研究社印本、1961年台湾国防研究院的《清史》本。台湾这套《清史》的初衷是想想抢在大陆对《清史稿》进行整理之前,出版一部正规的“清史”,但同样时间仓促,客观条件并不充分,成书问题百出。70年代有1976年的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这一版本只是对之前关内本、关外本明显错误进行修改,删改不大。1981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本。1986-1991年台湾以国史馆的名义出版了“《清史稿》校注委员会”的《清史稿》校注本。故台湾地区至今还未出版可以取掉“稿”字的清史。

民国有没有修过清史?-第3张图片-非凡网

(图:戴逸) 2002年,大陆启动了新世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清史》纂修,著名历史学家戴逸为负责人。《清史》是我国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编纂于2004年全面启动。体裁采取以纪传体为主、兼采其他体裁的“新综合体”,主体工程共分五部分: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全书共92 卷,计划 3000万字。目前初稿已完成。 温显贵.<清史稿>版本综述[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刘海峰.<清史稿>、台湾<清史>与国家<清史>[J].兰台月刊.2011年8月下旬百度百科: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期

标签: 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