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公子
今天上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们有什么感受?有个学生举手站起来说:“我再也不抱怨作业多了,感谢老师,感谢学校;感谢应试教育,感谢高考!”
同学们都笑起来附和着说“感谢应试教育,感谢高考。”
1、《拟行路难》(其四)到底写了什么,让高中生直言“感谢高考”?读鲍照这首诗抓住两点就可以了,即知人、论世。
①知人,才秀人微。
鲍照这人成就颇高但史书无传,为何?因为他出生卑微,是个穷小子,年轻的时候还在家种过地。后来实在因为诗文写得好,被刘义庆提拔为临川王国侍郎,先后做过刘义季、刘濬、刘骏的跟班,最后终于在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得了个小官:刘子顼前军参军。
参军是个什么品级的官职呢?参军这个职位最早设立于汉代,一开始还比较高级,到了东晋以后,参军已纯粹只是一种将军府的幕僚。据史学家观点唐以后参军相当于七八品官员,甚至低至九品。《宋书·百官志》中说参军是七品官。总归“元嘉三大家”中,与谢灵运齐名的鲍照,终其一生也没做成什么像样的官儿。这是为什么呢?钟嵘的一句话揭露了真相:
“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
鲍照才华卓著,为何却被淹没在那个时代里?这就要看当时选拔人才的方式了。
②论世,士族门阀制度
鲍照被埋没,只因“人微”,即出身寒微。魏晋南北朝时可没有考试,选拔人才全靠拼爹,只看门第。那是一个“人生亦有命”的时代,人生在什么家庭就是什么样的命运,人命由天定。
2、没有考试的时代怎么选拔人才?①选拔制度。
先秦时期:选士、养士制。
养士也就是养“食客”,名门望族或大户人家供给有特殊本领的人衣食住行等,在关键时刻请他们出面为自己出谋画策。比如荆轲、蔺相如等就曾是食客。而像战国四公子那样的豪门就养了很多门客。
这一制度现在看起来倒颇有些风雅。
两汉时期:察举制。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李密在《陈情表》中写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就是察举制。
这能举荐别人的和被举荐的都不会是一般人,察举制听起来很人性,其实全靠人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三国时的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具体操作是,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这简直就是贵族的特权,没咱草根什么事,都可以洗洗睡了。
②以上选拔制度的弊端:命由天定。
不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弊端都是非常明显的:是一张关系和权利的大网,听起来很美好,似乎有才有德就有被选拔的机会。实际上,圈子外的人根本就混不进去。特别是曹魏时期开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政治上保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发展到最后中正只重门第,完全不看才德,所谓“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便是对门阀制度的真实写照。
鲍照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的高峰期,豪门大户人家的孩子几乎是生来就是要做官的,庶族子弟可能终其一生也难熬出头。所谓“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的命运也是这样,一生下来被门第决定了,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任凭鲍照才高八斗,也只有被埋没,最后在战乱中不明不白地死去。
那是一个人命天定的时代,因为没有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实在太可怕了,难怪学生们说要感谢高考……在高考制度下,咱们虽然学得辛苦,但努力就有希望,拼努力的人生肯定比拼爹的人生公平合理、充满希望。
3、科举制度:人命不再由天定真正改变中国古代读书人命运的是科举制度,这是一个让人可以通过才华改变命运的制度,有了科举取士之后,人的命运才不再由天定。
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废除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标志着科举取士的开始,直至1906年清政府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标志着科举取士的结束。
科举制度推行1319年,并完美,也曾饱受诟病,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改变了寒门学子的命运,它是相对科学、公平的,我们必须肯定它的积极意义。
4、高考:最公平的选拔方式,没有之一。继科举取士之后,全国推广实行的选拔人才方式就是高考。从1952年至今(中间停考过10年)高考以科学的方式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高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目前为止我们确实找不到比它更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
高考的公平体现在以下3方面:
①不用拼家庭出身。
②不用拼经济条件。
③不用拼关系人脉。
高考唯一拼的就是努力,通过努力就能改变自己,这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吗?
5、高考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而高考?我们为什么而高考?为升官发财吗?如果这样想,你可能会很失望。
再美貌的姑娘也不可能博得所有人的喜爱;再好的选拔方式,也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无缺的,高考也同样。
为了高考,我们寒窗苦读12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有人一掷十万金给孩子报补习班。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这么多人因为高考而疯狂?
我回答:高考不会使人疯狂,让我们变得疯狂的从来不是高考,而是欲望。
什么样的欲望?把读书跟工作和收入直接挂钩,希望通过高考升官发财的欲望!
君不见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读书有什么用?我小学毕业继承家族企业,手下有一帮大学生!君不见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大学毕业一个月不也就三五千吗?还不如农民工。君不见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现在除非清华北大那样的大学,不然读了也是白读,能年薪百万吗?心理学家陈默老师在文章中举例到:
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高考本身并不痛苦,但是我们定位错误,被欲望驱使就会痛苦并且疯狂。平心而论:
高考的意义真不是用大学来衡量的,人生的意义更不是用收入来衡量的。
高考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感谢高考给了我们机会,但是我们是否明白自己为什么而高考?我们应该是:
①为读书求学而高考。
②为拥有学习的能力而高考。
③为培养好习惯而高考。
④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而高考。
高考的意义,根本不在于改变人的命运,而在于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改变才能真的促成人的改变。
我曾亲耳听过这样的对话:
孙女大学毕业找工作,奶奶心疼她出了五万元积蓄给孙女。孙女笑着把钱还给奶奶,说她笔试面试都过关了,就等体检了。
奶奶疑惑地说:“咱不用花钱找人吗?”
孙女笑着说:“不用花钱,咱靠才华!”
这就是高考的意义,它让我们有了凭才华的资本,改变了靠关系和金钱的思维。
6、我们不仅感谢高考,还感谢应试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我特意用头条搜索在网络上看了一下定义: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我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害极大。
显然,大众对应试教育没有什么好感,我也没打算给应试教育洗白。其实上确实也是洗不白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改进和完善。
不过,我们也确实不能把它一棒子打死,应试教育有值得感谢的地方。
撇开定义,通俗地说,应试教育就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教育。比如我要去考公务员了,我报个培训班专门培训做行测、写申论,这叫应试教育。高考前的学校教育呢?也可以算应试教育,或者更确切地说叫基础教育。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教育就是最底层的几层土,没有它哪有高台?没有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学习,我们哪来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我一初中同学,性格特别潇洒,当年最不喜读书,毕业后开培训班一度过得非常潇洒。这几年培训班要求规范了,她需要考个教师资格证。她告诉我她考证花了3年时间、15万块钱!我迷惑不解:不就买几本书和几套试卷吗?加上报名费、车旅费,1000块钱绝对搞定啊?
她回答说:“小时候不愿意读书,现在自己没有学习能力,全部靠请老师回来一对一教我……”
书到用时方恨少,能力到需要时才知道欠缺。学习的能力从哪里来?答:从12年的基础教育中来!
刚刚才看到有网友抱怨:我又不打算做科学家,学物理有什么用?”说实话,我在读书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学那么多科目有什么用?因为谁也不可能预测到自己的未来。没有人在10岁的时候就敢断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只需要学什么?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高考前12年的“应试教育”。打个比方,如果从小没学数学,20岁的时候遇到一份很适合自己但要求具有一定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工作,那我们只能白白错过……
俗话说想倒满一碗水,就需要准备一桶水。想成就自己,就得多学点知识,这没毛病。
结束语:吃过无路可走的苦,才知高考制度的甜。我们总是希望通过一件事情或者一项工作、一种技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改变人命运的根本不是高考、不是工作、不是技能,而是思维方式和能力。
这就是我们要感谢应试教育,感谢高考的地方。它们赋予了我们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赋予了我们靠才华赢得机会的思维方式。在考试制度之前,人们相信的是命运,是高考让人们渐渐明白命运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
应试教育给了我们学习各种技能的基本功和应对高考的能力,高考让我们明白了努力的价值。是应试教育和高考让我们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
它们并不完美,我们对它们爱之深又恨之切……这没关系,我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它们变得更好。实际上我们已经作了很多改进了,这份努力和尝试我们应该看到,应该有信心。
人这一生啊,最不怕的就是竭尽全力,最怕的就是“人生亦有命”。吃过无路可走的苦,才知高考制度的甜。我们为什么要抱怨作业多呢,我们应该感谢应试教育和高考,我们更应该努力让它们变得完善而美好!
标签: 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