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苏东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非凡网 92 0

  苏东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词就没有必要写了。幸而,苏轼的整个命意与李白有所不同。李白的主题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比是短暂的,但是,虽然短暂,仍然要潇洒地欢度,而苏轼的却不是(详见下文)。李白笔下的月亮是没有具体时间的,而苏轼面对的月亮是中秋的月亮。李白的月亮固然引起了戍客的乡愁和思妇的怀远,但并不是指向具体的个人,而是一般概括,富于哲理性,而苏轼的月亮却很有个人色彩,充满对亲人的怀念。

书法欣赏:苏东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第1张图片-非凡网

  题目下诗人的叙述就说得很明白:是中秋节,据说是在密州的一个叫做“超然台”的地方,对着月亮非常快乐地喝酒,喝到通宵而且大醉,醒来后,抒发想念弟弟的情绪。苏轼因为政治上和王安石不合,失意,就自己识相,请求离开中央,便被下放到杭州。本来这是个好地方,可是,因为弟弟当时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他便要求调任,就调到高密(今属山东),后来又到密州(今山东诸城)。从密州到齐州,大约两百多公里。地理上的距离是缩短了,可是他还是觉得兄弟不能相亲,是个极大的遗憾。到密州三个月后,到了中秋,想到弟弟就在不远处,可就是相见无由。(当年十月,苏辙罢齐州任回京,十二月,苏轼调任山西,他们兄弟始终未能相会。)说是“欢饮达旦”,可是从全词的语言来看,好像并不完全是欢乐,其中还有亲人离散的忧愁。准确地说,这首词的好处可能在于悲欢交集。

  饮酒,尽情地饮,当然是痛快的,可是为什么要喝这么多呢?因为心中有事,要解脱。问明月几时有,向天发问,就是等明月等得有点焦急了。明月出现了,不是不用问了吗?可是还要问,问什么?天上宫阙,是豪华的琼楼玉宇,是想象中的仙境,面对这样的仙境固然很美妙;人的感觉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我欲乘风归去”,好像体重都没有了。“乘风”这两个字,用得很潇洒,好像毫不费力就可以上天,而且是“归去”,似乎本来家就在天上。这可真是飘飘欲仙了。苏轼这时,政治上虽然受到一些挫折,但比之后来所受的打击,还是很轻微的。故此时的他,很容易进入浪漫的想象境界。有一条记载说明了这一点。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说:

  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从这一点来看,苏轼应该是飘飘有神仙之感,精神上相当放松的。但是,苏轼毕竟不像李白那样,一旦幻想起来就忘记了现实而游仙起来。他是很现实的,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不去天上,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不也是挺美好的吗?

书法欣赏:苏东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第2张图片-非凡网

  这个“起舞弄清影”,关键在于一个“弄”字,就是玩弄,也就是游戏。这样的诗意,是从李白“对影成三人”转化而来的,但是并不像李白那样是为了表现孤独,而是为了表现自身的潇洒。就这样,苏轼营造了一种似人间而又非人间的意境,一种既醉又清醒的感觉,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有矛盾,有彷徨,才有特点,才精彩。正是因为太精彩,后世就有人模仿。李冶的《敬斋古今注》卷八中说:

  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按,指黄庭坚)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老人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应该说,这些模仿并不高明。模仿如果得法,应该是脱胎换骨,得其神髓而不落痕迹。

  苏词的下半片从天外幻觉转向人间,用人间的目光来看月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是美好的,所照的建筑也是华贵的“朱阁”和“绮户”。有词话说,“低绮户”的“低”应该是“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这是有道理的。这是对现实中月亮的描述。“转”“窥”“照”三个字,并不是全面写月亮的活动,而是拣与人有关的居所和人物来写,特别点出人物的“无眠”。中秋的月亮本来是很光明的,普照大地,可是在苏东坡笔下,却专门找失眠的人作对。失眠是一种结果,思乡、思亲才是原因。

  接下去的“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就不是描述了,而是抒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说:“‘不应’两句,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这是说得很精到的。亲人近在而不得团聚,原因本不在月,而先归咎于月。这里的关键词是“圆”,其中包含着双重意味:第一重,是月亮形状之圆;第二重,是汉语里由月亮形状之圆而引申出来的亲人之团圆。正是因为月圆与团圆的双关,诗人的联想才从物的圆转移到人的不团圆上来。这种转移,使得诗人的恼月有了根据,同时也显示了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之不同,可见情感之强烈。后又为月解说,其实是自我安慰,但是这种自我安慰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仍然把人情的“悲欢离合”和自然的“阴晴圆缺”对应起来,按正相关的规律来看待的。这种正相关,仍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情感逻辑的。

  这是议论,是抒情,最后把抒情归结到意象上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不能两全,就只能豁达一点,只要感情长久,只要同时望月,就是不能相聚,也是很美的。这就表现了情感的收敛。从恼月的强烈,到望月的共享,情感不是一味强烈,而是一张一弛,节奏起伏有致。

  苏轼对弟弟苏辙很有感情。这个弟弟,也真是一个不简单的弟弟。后来,当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受难时,就是苏辙,主动提出把皇上所赐爵禄拿出来为哥哥赎罪,从而感动了皇上,最终苏轼被下放到黄州。

  谈到宋词,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苏轼。苏轼,这个北宋词坛上的泰斗,以其超然不群的天才,用词这种形式,抒写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欢乐与忧伤,顺利与磨难,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现实对人生的态度,从而成为有宋一代词坛上的领军人物,其许多佳作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彪炳千古,万代留传。本文想通过其作品《水调歌头?中秋》的剖析,来进一步解读他的词。

  先谈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上阕是欢饮,通过描写自己在这良宵佳节里所想所感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词前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煦宁九年,即1076年,作者此时在密州任上。政治上虽然还没有遭受到重大打击,但在此以前因为不满王安石变法而于煦宁四年主动请调离京外任,从此政治上载浮载沉,飘泊不定。先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度过了三年,这段时间,他的心情是不错的,作品大多是描写杭州美丽的山水风光及游玩赏乐之作。但离杭州去密州,不是自己所愿。因为密州非常贫穷,与杭州相比不啻霄壤,官员的待遇又低,心境便大为不同。沮丧、悲哀、恐惧、不安等各种心情隐藏在他那豪放、旷达的外表下面。赴任密州途中,作者曾写了一首《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这个时期的心情: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团团。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作者在在煦宁七年(1774)冬天任密州知州,到丙辰这一年,他和苦乐相依,手足情深的弟弟匆匆一别已是七年,时过境迁,思念弥深。山水遥隔,会面无由,前途茫茫,更加深了他对现实和人生的迷惘和多重感情的郁结。这样,欢度佳节时对酒当歌的愉快、人生道路崎岖的感慨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交织这一起,构成了这首词的基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完全是从李白的诗《把酒问月》“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而来,豪气不减李白,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使诗人难得有如此的豪气,作浪漫的遐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举杯开怀痛饮,心里未免充满了欢乐,高兴极了,便把酒问月几时有,月几时有既然不能知道,那天上是何年就更加不知道了,诗人作醉语,作孩童语,一派天真。“今夕是何年”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写新婚的欣喜;唐托名牛僧孺的传奇《周秦纪行》载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感情和上面所引的是一样的,都表达喜悦之情。“今夕是何年”即从中变化而来,写佳节欢饮。“我欲乘风归去”,诗人醉态可掬,想入非非,现实的人生不是自己理想的世界,有着那么多的不如意,宦海险恶,尔虞我诈,飘然归去多好,这是一颗自由的心灵在理想的天国里翱翔所迸发出的思想火花!

  苏轼与弟弟在宋仁宗嘉佑元年抱着治国安邦之愿赴京应试,即上词里的“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之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兄弟俩是豪情万长,以为前途似锦,青紫可拾。第二年春同时中举,欧阳修尤其激赏其文。后来他不赞成王安石实行变法,,遂有“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的感叹。乘风归去之想是基于对现实的深深失望。但是天上一定好吗?诗人又产生了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多么矛盾的心情啊!在这里,儒家的入世思想与道家的出世思想纠杂在一起,一颗溢满人间真情挚爱的心灵在苦苦挣扎。在封建社会里,那些想建功立业显身扬名的知识分子在进取的道路上,一开始都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立言立功立德的入世精神来慰勉自己的,一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遇到挫折遭到失败后,才想到孔子还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不行,我将乘桴浮于海”那些话;才感到庄子的那种反束缚,超功利的人生态度是那么的实用。苏轼这里所表达的更是人生的一种空漠之感,名义上是写上天还是下地的思想斗争,实践上是写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假使如有些评论家所言的,那个“琼楼玉宇”是指朝廷的话,那么,这里表达的正是苏轼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而希望退隐的心情。这在《赤壁赋》里也有所反映。

  《赤壁赋》里,一方面借客人所说之语来反映自己内心的苦闷:“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以悲风。”一面又自我排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用庄子的相对论思想来弥合个人思想感情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实际上是显示他蔑视一切艰危磨难的坚强坦荡的独特个性。值得注意的是,《赤壁赋》是在作者政治上遭到“乌台诗案”极大打击最后被贬职黄州之后所作,而在此之前的这首词,已经透露了作者进退之间的心理矛盾了。朝廷新旧派别的争斗,已经使诗人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凛然之感,所以还是人间好啊!

  李泽厚在其《美学历程》里谈到苏轼的这种矛盾。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他的上皇帝书、煦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地表现出这一点。但是,“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但是,对政治的退避是可以做到的,而对社会的退避却是无法做到的,这便造就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李氏这段话,十分深刻到揭示了苏轼作品中的那种无法协调的思想矛盾,我们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也可以看到李白的影子。李白在《月下独酌》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自乱”,作者之所以热爱人间,正反映了其对人生还存在希望,对社会还没有绝望。据说宋神宗读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后恻然,以为终是爱君;其实作者对人间的眷恋战胜了对明月的向往,是他还深深爱着多灾多难的国家和人民。所以,在这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的关注,对苍生万物的期待,因而选择了这风雨飘摇的人间!

  下阕对月怀人,落到思念弟弟子由这一主题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对着如霜的皎皎月色,苏轼久久难眠。一个“转”字,写出了作者失眠时间之长。苏轼与弟弟苏辙兄弟友于,感情深笃,在因乌台诗案而被下狱时,作者在狱中作诗赠弟“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可见其兄弟之情深挚。时值中秋佳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亲爱的弟弟在做什么呢?是不是也在苦苦思念哥哥呢?天涯阻隔,会面无期,怎么不使人忧从中来呢!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这个时候也多么渴望将自己的思念随风寄给遥远的弟弟啊!因此,望着一轮皎皎满月,他忽然产生了怨恨:人有离愁别恨是无可奈何之事,想来你月亮也不会有什么愁恨,那为什么老是在人间离别时圆呢?花好月圆人寿,春风美酒高楼,这才是真正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啊!月圆人不圆,这是何等的遗憾!这句话很委婉地责备月亮的无情。其实,人间实在有着太多的离别、磨难、痛苦,许多美好的东西都随风而逝,青春、爱情、团聚、温暖、天伦之乐……所以,这句话问得无理,但却有情,它是为普天下的有情人发出的责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当然知道,月亮本也有阴晴圆缺,它和人世间别离团聚欢乐悲哀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那又何必埋怨月亮呢?这里,作者又为月亮做开脱,变前句埋怨为同情,达到人月相似,人月一致,同其遭遇,同其感受。这样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就很自然地反映了他对人生的苦苦思考,最后求得心理平衡,表达了自己对人情世事的达观态度。这几句对人生的感喟,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辩力量。

  如何正确面对“此事古难全”?既然物理、人事决定了亲朋好友不可能永远团聚在一起,享受人生的欢乐,那么只好把虔诚的祝福献给对方,怀着美好的希望面对未来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话不仅是苏轼对弟弟的祝愿,也包含了对普天下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良好祝愿。南朝谢庄《月赋》有“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人许浑《秋霁寄远》也有“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宋代名相寇准词《阳关引》末尾也有“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之句,都与这两句很相似。但为什么苏轼这两句话出于蓝有出蓝胜概,成为千古绝唱呢?因为他推己及人,既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情感,櫽括了从古以来无数别离人的痛苦与欢乐,思念与渴望的人生经验和真实愿望,表现了他胸中的美好情感,显示了作为伟大作家所具有的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更具有普遍性,更为人民所接受;同时,句子流畅自然,通俗易懂,如弹丸脱手,纯出自然,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因此千古常新,流传于人们的口碑上。

  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这评价并非溢美之词。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云:

  “歌者袁綯,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合台,命綯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

  从中可知,苏轼之词能够在社会上广泛地流传,固然和他的政治生活、地位、文学造诣分不开,但他的词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书面语言而存在,更多是被广大喜爱者所传唱,这首中秋词就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词!

标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