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任何一首优秀的诗词,它都是我们民族情感的最凝练的表达形式。你只有把它背后的民族情感给它开掘出来,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这首诗词的真正意义。你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如果让同学们说实话好不好?他有顾虑,说它好吧,实在觉得别扭。
说它不好吧,又怕别人笑话水平低。事实上从真正的,所谓语言的这个角度来讲,是很难接受的。你让孩子背,背什么呢?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他很容易背,你要让他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还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他就会问你是不是让我将来说相声?这么绕口,没有意思。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都是些什么呀,确实没有多少诗意,但是为什么它是千古名词?就是因为它暗合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心理流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我们民族从英雄梦的兴起到英雄梦的破灭的,这样的一个历程。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中国人没有外在的超越的价值观念,也就说没有上帝。但是有内在的超越的价值观念,而这个内在的超越价值观念,一般来讲,它除了纯粹的心静修养以外。还要通过做英雄对社会来建功立业,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英雄梦。
但是面对着滚滚的长江,你会看到,英雄在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到底又有多少价值呢?当你面对长江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英雄的无奈,为什么呢?后面你看说“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即使面对周瑜这样的少年英雄,我们和长江相比,也会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长江当中,你才能获得价值。什么意思呢?也就说千古风流人物,你个体的风流,每一个单个的个体,几乎是没有价值的,是没有意义的。
你只有奉献出了个体,你把个体融入到这个长江的洪流当中,你才能够获得永恒。这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淘尽的意思。那么多风流人物,有什么意思?你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想,我即使当很大的官,即使赚很多钱,我今世怎么怎么样,也会被长江淘尽。你那个简单的浮浅的英雄梦,面对着这首诗你不觉得它非常苍白吗?你多少年为之奋斗的东西,你一读这首诗你就会马上动摇,为什么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尚且都被淘尽,何况你还入不了风流人物之列?何况千古。
所以立刻就把你原来的那个没有经过询问的,没有经过悲剧意识的觉醒的那种自然建立起来的那种价值观念给推倒了。所以这就是英雄梦的破灭,但是同时又告诉了你另一条出路,这条出路就是你一定要相信“不尽长江滚滚来”,你一定要相信“念天地”,你一定要“念天地之悠悠”,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个长江当中去,这是我们的主流文化的精髓。
至于说后面的一些诗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你看说故垒西边,人家说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有什么诗意?没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有什么诗意?很多吃这碗饭的人,老是把它写得多么美,其实他自己也没觉得美,他是为了写文章才说它美。
我告诉你,它其实不美,美就美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美就美在这首诗的神理,它的神理不在说“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而在于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相首尾相接的最后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什么呢?这是叫消解悲剧意识,中国人消解悲剧意识的因素或者说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有这样几种,仙、酒、自然、梦、女人,我是说的传统文化里面。你看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主要有这五种,这几句话里面,就占了三种,故国神游,有梦。多情应笑我,有女人。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有梦。
一樽还酹江月,有酒。
所以这首词从本质上讲,它有消极的味道,为什么呢?就是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同时也有对悲剧意识的超越。它在破灭你英雄梦的同时,又告诉你一条超越的道路,但是这是隐含着的。那么这就表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这首词之所以被大家被一般的读者,不是被专门研究家所喜爱,而是在一般的读者当中广泛流传,主要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一层心理。
我们看第二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大家如果喜欢,我倒不反对。为什么?从文词上来讲它非常漂亮,当然仅仅从外在形式上讲,绝不足以来说明这首词的价值与意义,这首词其实它也是描绘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情绪的流程。
你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代表了从屈原的《天问》以来,人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追询。仅仅是把酒问天吗?其实不是,他是追询我从何处来?我到哪里去?我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但是这个追询有没有结果呢?其实它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所以最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一个心理过渡,你注意,开始是一种心灵追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的同学问,为什么不把茶问青天?不把可乐问青天?不把醋问青天?我刚才已经说了,酒它是消解悲剧意识的一种重要因素。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当你在辘辘红尘之中,你还想着去追询自己的价值意义吗?不,你只有喝上酒,一切都破除以后,你的本真的情感才会流露出来。
所以才会把酒问青天。
所以第一句是一种心灵的追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接下来是心理过渡。这种追询是不是有答案呢?没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欲乘风归去”。归去,好像是回家一样,天好像是天堂。天上宫阙好像是他家一样。
但他不知道自己家里是不是适合自己居住,高处不胜寒。这是从心理过渡,那么接下来就是现实答案,这个现实答案很简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又回来了,用我们的俗话说,“夜晚千条路,白天卖豆腐”。还是要回到现实当中来,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这样的一个过程。
但是苏轼的词绝不仅仅如此,这个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重复,它是一种超越。什么样的超越呢?这个超越就是心灵经过洗礼以后的超越。人的心灵经过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心灵洗礼,这样的情感洗礼,使你的心灵变得新鲜而开放。所以当你再回到人间的时候,你这个“起舞弄清影”就有了新的意义,就有了新的感觉。
下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看他对现实是多么敏感,这种感情是多么新鲜,而对现实的感性生命又是如何重视,这都是经过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种心灵追询和过渡的这样的一个结果。
水调歌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引自《风中的芥子》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引自《风中的芥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标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