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题目,我想起了当年下乡时听的一个笑话。说某人有一天走亲戚,在人家那里吃了一种煎肉馍,觉得很好。回家后讲给妻子听,并说做这种煎肉馍的方法。说完后妻子问:这煎肉馍有多大?他说:差不多有牛的眼睛那么大。待他去干活以后,他妻子就在家里按他说的方法来煎肉馍。为了掌握肉馍的大小,特地拉了头牛到厨房,比着牛的眼睛做。不料牛发了牛脾气,一下子将灶台给抵倒了。这就和说庐山瀑布没有三千尺长差不多了,丈夫说和牛眼睛差不多大,是一个大概数,并不一定真要比着牛眼睛去做。同理,说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难道真的要拿尺去量一下,到底有没有三千尺。只能说这是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用的一种夸张的写法。在古诗词中这种夸张比比皆是,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写的“凤阁龙楼接霄汉”,难道他的南唐的建筑物真的高齐天吗?肯定没有。就是现在的摩天大厦,恐怕也没接到霄汉。还有南宋时的向子諲在鹧鸪天里说“而今白发三千丈”。试想,谁的头发能长三千丈长。还有,东坡先生在悼念亡妻时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个问题又来了,两个相顾无言的人,怎么能流千行泪呢?只有四行罢了。这样的例子,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和前面所说的夸张一样,也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而这些诗词的作者,都是学富五车的文人。不然,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怎么会流传千年而不衰呢。我们作为后世读者,能有这么多古诗词读,只能说我们太幸运了。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这么丰厚的文化遗产。
标签: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