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对人生心存敬畏,对道义严谨持守

非凡网 42 0

《围炉夜话》:对人生心存敬畏,对道义严谨持守-第1张图片-非凡网

一、人生祸患起源于自身的错误,而自身的错误,其一源自对底线的触碰,其二是因为对规矩的越位。

如果能够在处事之时守住底线,能在做人之时做到谦让,那么祸患便能够从本质根除。

《围炉夜话》之中有言: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行善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能做到一个“让”字,就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处世的道理何止千百,只要能做到一个“敬”字,就能使所有的事情都得以整顿。

行善处事的道理有无穷无尽,千千万万条,但是论到核心,也不过就是以“谦让与敬畏”两种心态作为根本。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做: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首先以“上善若水”的谦下姿态为教条,再者以敬天敬地敬人的“敬畏之心”为本质,有这两者作为根本,那么这一生定然不会犯大的错误。

谦让之心,能够让自己处世之时不触碰别人的利益和自尊,人生自然无祸;而敬畏之心,则是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规则。

当一个人有敬畏之心,对于道德有持守之道,自己必然不敢做越过规矩的事情。

《围炉夜话》:对人生心存敬畏,对道义严谨持守-第2张图片-非凡网

在清朝年间,北京延寿街一个书铺店里,一个书生站在离柜台不远处看书时,柜台顾客不小心掉落一枚铜钱。

这个书生看了一下周围,就把铜钱踩在脚底下,等到顾客走的时候,他偷偷把这个铜钱捡到自己口袋里面。

这一幕刚好被一个老翁看见,老翁与这个书生攀谈几句之后,才知道书生名叫范晓杰,他本人在国子监读书多年,两人聊了一会儿,老翁就离开了。

后来这个年轻人范晓杰走上仕途之后,被委派到江苏任职,刚到南京第一天就到上级衙门江宁府拜递帖子,请求拜见上司。

但是他的上司收了他的名帖之后,一直没有接见。他在驿馆等了半个月,谁知半个月之后,却等来自己被革职的消息。

范晓杰非常不解,心想自己还未到任,又没有过分的举动,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

这个时候巡抚就委派下人向他传达一句原话,说到:“你可记得当初在北京书店捡到的那一枚铜钱”,范晓杰听了之后恍然大悟。

《围炉夜话》:对人生心存敬畏,对道义严谨持守-第3张图片-非凡网

二、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入世之机阱。

那些突如其来的福分和无缘无故的收获,如果不是有人故意安排,那就是老天爷故意布下的陷阱。

不要贪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不必要做违背规矩的事情,这个“规矩”是天道,也是底线。

而且人生所有的错误都会让你付出代价,若总是抱着侥幸心理,以为犯了一些小小的错误不会对人生产生影响,那人生一定会以悲剧收场。

人生别说是小的错误,哪怕是违背道德与底线的小念头都不应该存在。

《中庸》之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慎独”。

慎独,就是当自己独处之时,也应将内心的杂念清除干净,否则自己的杂念积累,会有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结局,这个结局产生的时候,祸患便自然产生;

而且当你存在着侥幸心理,放纵这种观念存在的时候,长久以往,必定会形成一种违背道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才是人生最大的负累。

在人生的某一天,一旦遇到需要选择的时候,自己在这种错误价值观影响下,就会难以持守自己的底线,越过规矩,从而犯错。

《围炉夜话》:对人生心存敬畏,对道义严谨持守-第4张图片-非凡网

有这样一首诗: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在生活中,学会谦居人下,吃些亏又能何妨呢,不触碰别人的利益,你得到的大于你所当下所失去的。

处世的时候秉持这个教条,而独处的时候则守好自己的规矩,不该得到的不争抢一分,不合时宜的言行举止一个都不触碰,心存敬畏之心,人生才能呈现良好的状态。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标签: 围炉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