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安和慈禧太后命同治给恭亲王道歉?

非凡网 59 0

同治十一年(1872),十七岁的同治皇帝举行大婚,在皇后人选上,同治和慈禧发生不愉快。慈安太后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太后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皇后。 同治本人喜欢前者,便以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慈禧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满,心情不好,但是也无可奈何,不仅就生了一场大病。

同年年底,同治皇帝举行亲政大典。同治亲政对恭亲王主持政务没有多大影响,大方向还是有恭亲王制定,但是对慈安和慈禧就影响很大,皇帝亲政,意味着她们要撤帘归政,这才符合封建礼制。

同治亲政,自然很欢喜,慈安也轻松自得,但是慈禧就不一样,自从撤帘归政之后,她更多是感到空虚、惆怅、失落.......还经常看大臣的奏折。

同治了解生母慈禧,为了转移慈禧的注意力,让她们颐养天年,同治决定大修圆明园。这倒很符合慈禧的心意,她从来都不会拒绝享乐,为此,慈禧还特地去翻阅圆明园原来的资料,亲自设计图纸,乐在其中。

本来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由于内务府官员,上下其手,中饱私囊,被人举报。重修圆明园,恭亲王打内心就不同意,现在又发现官员贪污腐败,恭亲王顺势让御史上疏举发。恭亲王以国家财政困难为由,请求暂缓修缮圆明园。

后来,贪污腐败事件不断被揭发,同治继续一意孤行,不仅不同意停止修圆明园,还多次借巡视工程为名,出宫游玩于酒肆、茶楼,甚至是妓院。没过多久,皇帝微服私访被传得满城风雨。

对于同治的荒唐行为,恭亲王有所耳闻,但是涉及到自己的儿子,他隐忍不发。恭亲王继续让臣工上疏同治,请求停止修圆明。年轻气盛的同治直接选择无视,同治开始怀疑是恭亲王在背后唆使大臣上奏。

大臣们都劝不了同治,恭亲王按耐不住,直接出面。恭亲王联合军机大臣、王公大臣,上疏谏同治八大件事:停修圆、戒微行、远宦寺、绝小人、警宴朝、开言路、惩夷患、去玩好,同治连奏折都没看就扔到一边。过了几天,见没有动静,恭亲王带领一帮重臣面谏同治,并要求同治把奏折读一遍。同治读不到几句就生气道:我停工如何,尔等尚有何饶舌?把奏折扔到地上。

恭亲王强势回应道:某所奏尚多,不止一事,容臣宣读。恭亲王捡起奏折继续读。

同治大怒道:此位让尔如何?

恭亲王被同治呛了这么一声,不敢在发言,大臣们都被吓得惊愕,这时,醇亲王接过恭亲王的话,继续“痛陈泣谏”。最后,同治做出让步,除了修圆明园,其它的全都同意,并解释修圆明园是为了承欢太后。

同治后来召见恭亲王,问道:微行一事,闻自何人?

如果恭亲王没有证据,那就是欺君之罪,恭亲王不得已,说出是自己的儿子告诉他的。同治一下子就懵了,因为他出宫鬼混就是跟恭亲王的儿子一起的,同治无法赖账,但是心中怒火又无处宣泄,于是他决定要好好惩治恭亲王父子一番。

同治召见大臣,宣布“恭亲王无人臣礼,当重处”,亲自写诏书,取消恭亲王世袭罔替爵位,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开除一切差使,交宗人府严议,同时免去恭亲王之子载澄贝勒郡王衔和御前大臣上行走差事。

在大臣的极力劝戒下,同治收回成命,但并没有打算暂停修圆明园。大臣们不依不挠,继续和同治争辩,同治最后无可奈何的问:待十年或二十年,四海平定,库款充裕时,园工可许再举乎?

恭亲王顺势应道:如天之福,彼时必当兴修。

本以为此事告一段落,没想到几天后,年轻气盛的同治为了泄心头之愤,再次下旨对恭亲王进行处罚:

“传谕在廷诸王大臣等,朕自去岁正月二十六日亲政以来,每逢召对恭亲王时,语言之间,诸多失仪。著加恩改为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载澄革去贝勒郡王衔,以示惩儆。”

但是这个旨意被军机处拖延了一天,于是同治以“朋比为奸,谋为不轨”的罪名将:恭王、惇王、醇王、伯王、景寿、奕匡、文祥、宝望、沈桂芬、李鸿藻等十重臣尽皆革职。

慈安和慈禧见同治把局面闹得如此这般,急忙出来制止,召见了同治和十重臣,同治“长跪于下”,慈禧“垂泪于上”道:十年以来,无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

就这样,在两宫太后出面之下,同治皇帝最终收回成命,根据太后懿旨,同治重新下发谕旨,恢复恭亲王父子以及大臣的职位,并且暂停修圆明园。

表面上,此次风波是同治和恭亲王等十重臣的矛盾,但实际上,是慈禧和恭亲王等人的矛盾,矛盾的本质是国家利益和个人享乐之争。恭亲王奕䜣站在舆论制高点,和慈禧、同治作斗争,赢得了宗室,军机大臣等所有正直官员的支持,老道的慈禧也拿恭亲王无可奈何。

标签: 青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