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一个悲情的少年,是第巴一手养成具有思想的傀儡角色。在这个少年短暂且悲情的一生中只有爱情是其精神支柱,在第一段恋情因被政治联姻而破碎后,仓央嘉措流连于小酒馆遇到了一段又一段的情感,不论表面的放纵情欲还是通过文字创作情诗,这些放纵不羁实际是一个青少年对爱情与自由的渴望。
从这一角度分析仓央嘉措的作品,可以说对于大部分年轻人应该是有所启发的。首先从中可以看到仓央嘉措神似的一面,因为当下的年轻人是在各种家庭环境或工作环境,以至于传统文化曲解的约束以下的各种傀儡,是真正在情感层面失去自我的一代人。相亲模式的出现就是最恶俗的“爱情买卖”,然而这里所谓的爱情基本为有情无爱。
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可以说是扭曲的,眼里能看到到的往往只有情而不是爱。而情是多变的、是轻浮的、是基于肉欲的,一旦沉迷与情爱则会堕落也会失德。从仓央嘉措的进驻布达拉宫的早期可以感受到这种轻浮,但如果深入解读这个少年的内心,最有价值的参考是仓央嘉措没有失去对爱的敬畏,没有失去正确的价值观,解读仓央嘉措的爱情观应足够深刻。
爱与情要拆分从仓央嘉措的很多情诗(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的无奈与痛苦,以及对爱深刻的认知。爱是一种用数学、科学、化学、物理学以至于现有人类文明都无法解释的情感,爱一个人是不求回报、不算代价且足够卑微的情愫,是一旦得到“恩赐”可以抛却所有的勇气。同时也是歌德所谓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伟大,是一种无法解释的,与仓央嘉措与姑且称之为次仁旺姆的爱的具象化(诸多野史中并不这么称呼)。
发现并感受到爱一个人并不容易,这需要生活的积淀与缓慢的感受;而不是在大街上注意到一个女孩的腿很长,或者胸很饱满而产生的欲望,这种记住只是人原始的兽欲而已,与高阶的爱情无关。由欲望转化为情感是情,这种情难以长久的维系,离婚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无非是“相亲捆绑情欲”;而由爱辅以情欲则能够让爱升华,让爱情变成维系两人一生的羁绊,以此为基础可以做到为对方付出一切。
一旦发现真的爱上一个人,那就要去尝试做到以下四句话。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孔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作为相对于虔诚的居士,对于各种佛学类的典籍也粗略的翻过一翻,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实际只有四个字:从善如流。而在爱情面前甚至可以推翻普遍性的认知,任何基于公序良俗的约束而产生的爱理论上都是“棋子与棋盘”的关系而已。所以在历史中出现过一些非常伟大的爱情故事,但是在发生的节点并不被普遍认可,比如仓央嘉措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六世达赖爱情的伟大与纯粹。
借陈果老师的理论解读爱情-精神连接
血缘-家族连接
爱情是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通过一种难以解释的情感组成一个家庭,从而渡过可能短暂也可能漫长的人生(从生命层面解读)。众所周知,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凝聚力的基石,而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前提下组成一个类似于“血缘凝聚力”的家庭,让两个人通过精神世界的连接升级为血缘关系的融合,这是不是一种极具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组合呢?
婚姻是一种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组合,而想要让婚姻足够的稳定、温暖、绵久,由爱综合情的深沉是基石。仓央嘉措对爱的理解看似轻浮实则非常深刻,太多年轻人对爱的理解看似深刻实则轻浮,也许个人也是不例外的,所以独善其身则成为没有遇到爱之前的理想状态。这就是从仓央嘉措诗篇中的解读,综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浮躁人心的综合解析而找到的方向。任何文学作品都会给人以启发,仓央嘉措诗传也不例外,然而如果真的静下心来去解读、去带入、去体验,可以说这位少年的作品值得一读,尝试找回纯粹的爱情吧。
附:仓央嘉措知名度最高的诗歌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目前,
若将此心以学道, 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 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 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 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 机陷犹堪制彼身,
自叹神通空具足, 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 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 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 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 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 意马心猿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共享天和MCN情感领域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保留保护权利
标签: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