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涉及到民族主义的论调姑且不谈,单就《好雨时节》的摄影和创造的意境而言,这是一部电影中的精美小品,在好雨时节里去品味光影摇曳和琴声缠绵间的暧昧或许是一件雅致的事。虽然选择四川地震这个悲情事件有博取同情的投机嫌疑,但是擅于营造爱情氛围的许秦豪避重就轻地把这一真实事件作为背景移植到一段藕断丝连欲说还休的爱情故事中,让人无法对其过多地苛责,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过往吧。
把一段曾经的眷恋变成了再度重逢之后的别梦依依话短长,影片的格调一下变得清新自然起来。
成都是一座别具风情的休闲城市,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也引以为豪的把这句话当成了城市的招牌,意境醇厚的文化气息,温暖舒适的自然环境,闻名遐迩的美女美食,以及热闹非常的夜生活,这些背景让影片格外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温情。几年前的一部《成都,请将我遗忘》的网络小说的把挣扎在城市之中的人的困惑和无奈以放纵的姿态描绘出来,那些在任何城市都会发生的故事却也让成都这座城市变得史无前例地暧昧起来。于是温情和暧昧让《好雨时节》也变得有些异样起来。
刻意安排的巧合在春意缠绵的杜甫草堂开始,诗意的氛围冲淡了这种人工的痕迹,以后所有的一切便娓娓道来了。有唯美之意,无煽情之嫌,还不时地加入一些韩国电影常见的笑料,这些都为影片增加了难以推却的看点,知名爱情电影导演的叙事技巧是值得称道的。长镜头的合理运用是衡量一个导演场面调度和掌控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许秦豪的标志性长镜头恰到好处地营造了爱情的氛围,让一段看起来有些暧昧的感情变得温暖和诗意起来,此时语言障碍对电影表意的影响变得微乎其微。
有人或许会站在民族感情和道德高处去审视二人之间的这种感情,理由是两人对曾经的感情瓜葛在态度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在甫一见面就互相“勾引”,显得极为功利和苟且。其实爱情本来就是一种客观作用于主观的感情,它会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某个特点的时间和地点恋上一个人或者确切地说只是对某人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本来就是常有的事情,这从来就是一个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问题。内心的爱慕眷恋或许会恒定,但是外在的感情依托却经常在变化,由此,所谓的爱情其实从来不曾真正地坚贞过,那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一面是死去的丈夫,一面是旧日的情人,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二人的耳鬓厮磨乃至肌肤相亲都不为过,排遣寂寞是人的本能,无论是定性为纯爱还是偷情,背后都是赤裸裸的人性需求,你不是她,怎知她痛?只不过导演把这种隐痛以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弱化了灾难之后人们心理上的创伤,但是漫不经心的忧伤始终萦绕在镜头前,如那绵绵春雨。
《好雨时节》很巧妙地借助了四川地震这个背景,但是又在小心翼翼地避免过分地刺激当事人的心灵。不管是否是借机炒作,无可回避的是地震这个背景拔高了影片的关注度,但是也正因为打的是擦边球,对这一事件的轻描淡写又弱化了影片的感染力。对于生活在成都的人而言,影片所展示的景物都无比熟悉,甚至熟悉到让我一度觉得影片是那么的不真实,过分微观的镜头背景又让不熟悉这座城市的人难以确切体会杜甫草堂所蕴含的真正意境和这座城市的独有风情,一切都只是朦朦胧胧的意象。因此这样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已经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了。没有足够冲击力的视觉和故事,单凭一厢情愿的娓娓道来是很难赢得商业上的成功的。如果影片一直能延续前三分之二的轻松基调或许会更好,但是从吴月透露自己结婚到最后的真相大白就开始显得生硬和做作起来。先前影片出现的地震后留下的断壁残垣展示了人们所曾经遭受的苦难,含蓄而哀痛,远远比此时的人为地往地震事件上靠要高明许多,这不能不说是影片的一大败笔。当这个真相出来以后,一定会让很多人都觉得十分牵强和不耐烦,为什么一定是外国人?而又是韩国人?纯美的高圆圆和伟岸的郑宇成这样的组合在俘虏一部分人的心的同时又得罪了另外一部分持民族主义观点的人。在这娱乐至上的年代,这样的不温不火的平淡如水的作品注定只能是小众,难有大的作为。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影片能够真正让人回味的依然是那份在春雨中旖旎缱绻的爱恋情怀,欲走还留,欲说还休,最后都化作好雨时节的一份诗情画意的无奈,这也是全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而且末了,杜甫草堂门口吴月的身影以虚焦的形式一闪即逝,这样的留白可谓韵味十足,意境长远。
标签: 好雨知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