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古诗词的几点杂想和体会(转载)

非凡网 86 0

有很多朋友问我朗诵如何注意平仄,那时侯我说:无须顾及,通常朋友夸我:“你装孙子,德行,懒得理你。”其实我说的是真话,首先我知表不知里,自己也不懂;其次说来话长;再次“朗诵天地”不是“吟诵天地”;最后……还是说两句:

    汉语拼音有四声,今四声与古四声完全两个概念。古四声的平、上、去、入也是声调,但更注重节奏,平仄就是进一步对四声的归类。

    平就是古四音中的平声字,大致(请注意这“大致”两字,发明这种解释法的专家们我给您鞠躬了,真难为您了)象汉语拼音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读来讲究发音圆润尾音要拖长;

    仄大致就是古四声的上、去、入四种,发音讲究起伏,尾音短促,甚至没有;

    入声实在难解释,求看官学学苏州话(保留古入声读音最多最全的方言)或者上海话,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举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月”、“石”、“竹”、“歇”四个字是入声,怎么办呢?凉拌!(打电话我用苏州话或上海话读给您听,呵呵。)似乎查谱是如今唯一办法了。基本就是短促得一发即收,点到为止。

    旧时有一个儿歌: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

    估计用普通话读成那样就没法听了,既然已经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民都说普通话好听,且古音、古韵、古律几乎全失,去考究,往往顾此失彼、不伦不类,索性丢掉平仄,慢慢学好现代四声读法,用现代汉语标准的普通话读吧。

    不过话说回来,业余研究一下也是好的,有助掌握节奏从而理解作品,用近体诗,还是王维的《山居秋暝》来举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 仄仄  仄 平平

    五律讲究看第二、第四字(七律看第二、第四、第六字,也就是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首句与次句的双数字要相对,上边平声下边就是仄声,三四句乃至以后亦然。(不过完全和此律的很少,多讲究拗救之法,此处不研究。)整体看一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 仄仄  仄 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 平仄  平 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 仄仄  仄 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 平仄  平 仄平

    加上先前说的节奏,韵律就出来冰山一角了。是不是很有意思?不过朗诵不提倡这般,丢的太多,不搞专业研究已经不可能学好了,留给历史学家、汉语专家去掉眼泪吧。

    “当春乃发生”中“发”字我们现在读第一声,古音“发”为入声字,这样才合律,符合平仄相错,非要矫情的话,我们读成第四声吧,101生发灵,您说合适么?要丢就丢干净吧,反正那个伟人自己填烦了深受其害,他说是些四旧破烂。

    节奏如果不论平仄的抑扬顿挫的话,用现代审美标准“标准腔”读法,举例子如下: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都这个味道,不这样念说明咱们“没文化”)

    捎带提一下现代审美标准“标准腔”的音高读法: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数字代表音高大致值,藏心亭你看什么,不服?老师都这样说了。中国人讲规矩,古人有古人的规矩,我们现在把棺材里的规矩拿出来重新规矩一下,厉害的不得了。不这样读还是显得咱们没文化。

    壮哉台湾同胞!民间依旧古音古韵吟诵成风。 

  用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很多朋友读成“花发”,第一声,语文教科书上也是特别注明第一声,俺就想不通,教材的依据是什么?我建议大家读“划发”第二声。理由:A、古音读什么没有证据且都读成现代音了,只一个华字矫情什么呢;B、二声原本就有“花白头发”的意思,比方“华颠”、“华首”、“华发”都是指花白头发,特指老人,也都读第二声;C、《辞海》专门有[华发]条目,二声;D、一声二声用都被伟大的老师们和古法平声划等号,与律无碍;E、华发这个词,就是解释成为花白头发,硬说是通假花字,我只能说苏轼脱裤子放屁了。

    举例: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都为正格,但无论什么格,“车”字不是韵脚,“如虹”朋友非要我读成“拘”,我知道这是古音,但不敢苟同。老兄,我何尝不想听到有音乐美感的完完全全的古音吟诵啊,做梦都想。但是,要么您把所有的字古音全部复原出来,要么全部按照普通话来读。否则就是顾此失彼不伦不类了。“古今读法不同”不等于“是多音字”这是个概念问题。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读“霞”,硬生生为了韵!二十世纪初期、中期那帮搞国语和汉语拼音“发明”的哥们真是苦!我搞不懂,《回乡偶书》的“笑问客从何处来”“来”为什么不注音“雷”那样才压韵嘛。也许那帮天才发明家面对的古代诗词曲赋实在太多,忙不过来。

    说到《回乡偶书》顺带提一下,“乡音无改鬓毛衰。”“衰”念“催”倒不是古音,而是特殊解释,意思是渐少的意思;

    说到这里,可以引出我的观点了:

    千万不要矫情,除某字拘于韵脚、平仄或通假,不得不异读外,一律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即便我们掐准了一两个字的古读音,连古人口气冲破胡须的声音也模仿出来了,整句呢?全篇呢?吟诵方法呢?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散文的理解方法,用伟大的普通话朗诵吧。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朋友推敲该读“fou”还是“pi”。老老实实读“fou”吧,多好听。古音读“斧”!不信您回过头去看全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读“斧”才压韵。

    反正乱七八糟,咱们就着《新华小字典》跟着学吧;

    反正古人不但不能“饭”,连跳出来哭都不能,随他去吧。 

  朗诵古诗词之重要

    要说的话在这里,前面三想都是废话。主要想大致说一下现如今“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或“循则有失”。于是下边我说起来就能少些麻烦。

    重要在哪里?对作品的理解!

    其实不难,一般现在的古诗词书都有注解,尽量挑选详细的买,还有最好挑选“古籍出版社”的买。

    一、作品所处时代背景。以唐宋诗词为例:初、盛、中、晚“四唐”还是北宋、南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牢记唐宋六个时间段的主要特点;二、作者生平,这个简单,我们做一张小名单放在桌面上,每天看看他们,时间长了也就象同学通讯录一般,每个人的秉性都比较鲜活了。以后就着作品对号入座就方便了。上面两点是死的东西,不是很难。作品创作相关背景、典故、各类手法等等更不难,注解多的是。

    以上还是废话。

    是不是就可以朗诵了呢?原则上可以了,但是少了一点,神韵!古诗词朗诵容易就容易在神韵可以自由把握,难也难在神韵!

    “本诗(或词)通过描写……反映了……表达了作者……揭露了……”简直是狗屁狗屁臭狗屁,要这样了解,难怪有“标准腔”出现。

    我的办法一:

    我理解的朗诵,是个有表演艺术属性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既然表演,不妨我们来当个演员,扮演谁?作者!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闭上眼睛,深呼吸,此刻我就是苏轼,一个以豪放词著称的词人,但这是一首婉约词。我为什么要填这篇?我妻子死了十年,昨天晚上梦见她了。

    情绪自然就出来了!

    我们不妨先找些用白描手法填写的诗词来读,容易入手。本词就是纯粹白描: 疏笔勾勒人物形象(尘满面,鬓如霜); 日常生活场景记述(小轩窗,正梳妆); 朴实情感流露(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最佳在于尾句(明月夜,短松冈),寄实情于常景。不见斧凿,不加藻饰,不用典故;不染铅华、静若天籁。不见“我对你的思念如滔滔江水永无止息”似哭天抢地,做作干嚎。

    领悟很重要,不领悟、不仔细反复推敲,那这首词只会装模作做样读成哭天抢地好一个涕泪纵横,如丧考妣;或只会拿腔拿调无病呻吟;要不就是小朋友背儿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缺乏情绪渲染。

    这里顺便提一句,作家、诗人、词人也是凡人,随遭遇,也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诸多变化。比方这首苏词,不能因为苏轼是豪放见长的词人,就豪情万丈朗诵一切作品。由此想到毛泽东的“我失骄杨君失柳”,以前有人“高八度”播音,实在不晓得是这帮人白痴还是词人放浪。毛泽东伟大的领袖,也是不错的词人,词人有词人的含蓄、内敛,一味高八度,是对词人的亵渎。如今想来,即便是《沁园春雪》这个被公认是豪放词的优秀作品,是否也应该抑扬尽失毫不含蓄、内敛地,恨不得花腔女高音般去追求“high C”的“音值”呢?

    站在作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苏轼,一个老人,一个伟大词人,此时欲哭无泪却欲罢不能,应该凄婉中带些无奈的从容的色彩。我说老人都是哲学家,您见过老人或哲学家哭得跟一泪人似的满地乱滚么?但是,苏轼不是“妻死不悲鼓盆而歌”的庄周,也不是“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李白。

    情绪自然出来了;分寸自然出来了!

  掌握作者作品所表露的情绪很重要,废话不多说,拿实例:李白的《将进酒》说话:

    首先,《将进酒》的“将”读“qiāng枪”音。【将】: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诗经》中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句。于是我们就明白,“将进酒”其实就是说“请您再接茬喝”的意思,比方烟烟“将”上海大哥和蹦猫酒,把他们俩折磨得不成人形,《将进酒》也就是“劝酒歌”了,想象一下各自喝酒时候的情状,就可以初步了解作者情绪。

    其次,一见是李白的诗,首句又是奔放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立刻定性为豪放诗呢?当然不是。这和上面说的“毛泽东诗词必高亢”的调调是一码子事,文革遗风,有“两个凡是”的作风。我们必须脱离人云亦云的怪圈,即便所有人统统高亢地读《将进酒》也未必就说明正确了。说李白豪放,也不尽然。烟烟眼中,李白是个比较罗嗦的人,逮谁和谁说自己怀才不遇被奸佞迫害,比祥林嫂稍微好点,能够被迫放达。真正的心在山林蔑视功名的就应该和陶渊明那样采采菊花种种莲,修修篱笆看看山。要不就象庄周或者嵇康也行。曾求功名不得,被迫放达却又时常不平,还是有点阿Q精神,心重,却修饰。把握此间微妙,便能朝理解这篇名作再进一步。(再次声明,个人笔记,不作檄文。)

    最后,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创作背景后,就可以细致地去揣摩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了。

    两条线兼顾:

    第一条线:韵。以韵来作为情绪变化的分界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韵)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二韵)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韵)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四韵)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韵)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六韵)

    第二条线:烟烟个人理解的作者情绪变化,一共变化七次前后八种情绪,朋友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划分,都对,只要用心体会: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情绪一,制高点,豪放,气势如虹,振聋发聩。)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情绪二,最低谷,伤悲,与上成鲜明对比,感慨人生之易逝。)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情绪三,次高,狂放,寻回自信,阿Q精神光芒四射,酒中的放浪妄为、恣纵不羁,真假难辨。痛苦在酒意中得到解脱,意图及时行乐,用酒精麻醉。)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情绪四,中高,后说是情绪有点勉强,总之是作者总算此刻没酩酊,从胡言乱语中分神招呼朋友一醉方休。)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情绪五,普通,不能老独自发挥搁置朋友不管,来点助兴节目。)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情绪六:次高,激愤,荣华富贵不值得珍惜,还是醉了吧。烟烟觉得透着无奈,隐约觉得“不珍惜”是想珍惜而不得,不然坦然处之好了,何苦因此纵酒。“圣贤寂寞,饮者留名”因此该理解为叹息为宜,更贴切。)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情绪七,次高,复回狂放,肺腑之言借助酒意吐露清爽,痛快了,爽了,你我来个效仿陈王。)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情绪八,至高,狂放之至,意欲将“千金散尽”的理论付诸于实际,何苦言愁,不妨纵酒。)

    以上两条线要兼顾,并注意转折和承启,我们就可以理解当时李白的情绪变化脉络了(以上乃个人心得,朋友自然可以自己领悟出别样,都对)。

    但是,是否这样就可以了呢?不!

    正如前面说的苏轼不会哭得满地打滚一样,豪放、恣肆、激愤也不一定在“高八度”中体现,人的情绪很细腻,正如同有“无奈苦笑”或“乐极生悲”一样。还需要更进一步剖析作者和作品。这里不赘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能用低婉的口气读出《将进酒》的豪放,读出内中苦痛与矛盾,不知道是不是最高境界?我是不行的,一能力不够,二怕被老师骂。

    顺便说一下举例说一下“矛盾”,比方,以我这小酒鬼的角度审视这首“劝酒歌”大意就是:哥们,我心情不好,不要担心钱,先喝了再说!李白是不是富豪大家都知道,“散”不起“千金”的,所以没有现金了怎么办?信用卡没有,只有拿东西换了,豪气建筑于醉酒之上,这是一处矛盾;再比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我觉得也不是全部的李白,看看他的生平也容易明白,先前还是上进青年来的,贪杯误了大事得罪权贵,只是我们得自己分析,不要老看“李白是封建社会中的斗士”这种“主旋律”来人云亦云,要是埋葬封建社会的重任交给李白,恐怕我们如今连草根都没的吃了,李白的伟大不在于此。另外,句式的多样、句意的对比或往复、情绪的骤变也从侧面显现了矛盾。

    把上边所有的东东捏合、分析、理解,烟烟至此才敢说,“有了自己的理解”,于是能才够取于心而注于口,读出个心爱的李白,心爱的《将进酒》。

    要是靠什么技巧、规范来读,恐怕就是象填词按词谱的平仄一一找字了,那我还是听广播吧。

    理解作品的过程是美的,朗诵的过程是美的;感悟朋友的理解的过程是美的,欣赏朋友朗诵的过程是美的。

  作者:好孩子烟烟

标签: 山居秋暝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