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唐代咏蝉诗三首赏析

非凡网 45 0

(一)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梧桐。

   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三)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李商隐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人,在隋官秘书郎,入唐官至秘书监,书法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兼工文辞。有《虞世南集》。

  骆宾王(640-?)浙江义乌人,历任武功、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屡次上书言事,得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光宅元年(684)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代作檄文,兵败,下落不明。诗擅歌行、五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有《骆临海集》。

  李商隐(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县尉。因卷入牛李党争,长期遭人排挤,潦倒失意。其诗构思细密,想象绮丽,语辞精美,韵调和谐,七律、绝成就极高。好用典,意旨晦涩,有“诗迷”之称。对晚唐、宋初诗坛颇有影响。有《李义山集》。

   咏物诗大多采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虞诗是咏蝉诗时间最早的,蝉是品行高洁、雍容自信的人格象征,也是作者自己对身侍二朝依然居高位的坦荡与自信;骆诗写于狱中,见秋蝉而自伤,借蝉写己。表达了仕途多舛、世态炎凉的悲愤,同时,人蝉合一,表明了自己高洁坚贞的品性;李诗先写蝉后写己,蝉人对举,扩大了诗的内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清贫的生活与思乡归隐的志向。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标签: 在狱咏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