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咏蝉”诗,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谁能称冠

非凡网 52 0

炎炎夏日,总能听到树梢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蝉,这个夏天最热烈的歌者。

伴随着炎热,它把盛夏颂唱得沸腾而欢乐。

饱而不食者蝉也。蝉立高枝、饮清露,率性纵情,乃高洁之士。

蝉因此入诗入画,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三首“咏蝉”诗,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谁能称冠-第1张图片-非凡网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

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所以,籍蝉自喻,“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尤其是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是以,李商隐的《蝉》,是牢骚人语。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与骆宾王、李商隐不同,虞世南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虞世南的处世之道。不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可见其老成谨慎、自知之明。

所以虞世南的诗里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蝉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正像曹丕在》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三位诗人地位、际遇、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亦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三首“咏蝉”诗,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谁能称冠-第2张图片-非凡网

半卷诗词

一首诗、一阕词、一幅画

标签: 蝉古诗虞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