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系借乐府旧题写平息藩镇叛乱的战争。这是其中描述平叛军冒寒袭敌情的两句。说“半卷红旗”,是为了点出奔袭敌军的战事;“半卷”,形象地刻画出奔袭途中紧张的作战气氛。“易水”,交代作战位置,有暗示将士们血战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情怀的意思。
典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里: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送到易水旁边,今河北易县附近,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
《雁门太守行》描写了半夜行军,即将和大量敌军决战的情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易水”用了《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燕策三》里荆轲刺秦的典故。太子丹送荆轲,荆轲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这个典故渲染战斗的悲壮,突出战士们的勇气。
“半卷红旗临易水”又让人想到王昌龄《从军行》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一句。联想丰富。
附上刺客列传和原诗后半的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 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标签: 易水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