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青少年思想教育艺术之我见(转载)

非凡网 26 0

  (载《中国当代教师》2012年第三期)

  好雨知时节

  ——青少年思想教育艺术之我见

  如果说,青少年的智力或多或少受先天的影响,那么,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呢,难道也打上遗传的烙印?这就要求所有教育者,无论是家长、教师、单位领导,切实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努力掌握塑造灵魂的艺术。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恰恰给予我们以形象的启迪: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下面从三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

  育苗需求“好雨”

  教育者应是“好雨”。你的形象在青少年心目中是好是歹,是高是低,是灿烂是黯淡,决定着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威望的大小,决定着你的言行对其作用力的强弱。因而,教育者首先务须注重自我修养,包括学识才能与德行诸方面。

  “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罗曼罗兰名句)这“阳光”如“滋润”灵魂的“好雨”

  一方面表现在你良好的品质、一致的言行、忠诚的态度、恳切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上,一方面表现在你“有两下子”,至少对你所从事或负责的专业有较丰富的知识和才干,再加上你的好口碑。这样,在心理上就容易形成一种诱导力、吸引力、渗透力,从而“滋润”对方的心灵,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合宜的思想教育。

  笔者家访时,曾对七位站段领导的“威望”有意地在职工队伍中进行漫不经心的咨询。咨询结果表明,凡是少德缺才的必定口碑不好,即使有“威”亦无“望”,德才兼备者“威望”最高,才能平庸的领导在青年心目中是不足挂齿的。有位党委书记,职工普遍反映平易近人,不贪不欺,加上作报告生动,写得一手好文章,而受到一致的好评。

  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圣经》中有句名言:“医生,先医好自己吧!”换成教育行话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必须以“身传言教”的表率作用成为青少年的榜样,否则,彼此间就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鸿沟、态度上的戒备、言行上的隔阂、思想上的对立。那么,你的教育作用就将成为空话。

  但,光成为静止的“榜样”还不够,还必须具备“运动”的教育艺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者的权威比作“一把手术刀”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的难以觉察的手术”,去解剖教育对象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内部心理结构之间的自我矛盾。即:

  一、自尊心和不被环境尊重的矛盾。青少年的自尊心特别强,后进者对此尤其敏感。“自卑”实际上是自尊心的一种极端表现,是自尊心受到损害后的一种消极反抗。我们有责任帮助他消除这种哀怨沉默,缓和这种抵触反抗,磨钝这种潜意识作用,使之变自卑为自奋。

  二、隐约的上进心与现实的受挫折的矛盾。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即使是相当落后的青少年,不会没有一点闪光之处。难道他甘心情愿挨训受处分么?作为一个优秀的“灵魂”雕塑家,应绝对避免对受处分者进行嘲讽挖苦,防止“揭疤”,而宜满腔热忱地帮助他分析受挫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原因,不断发现与鼓舞他的上进心。

  三、某种追求与某种表现的矛盾。这涉及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问题。如有的青少年把尊敬领导或教师看成是“拍马屁”,把向领导或教师反映情况说成是“出卖朋友”,把斗殴当“勇敢”,把包庇错误或犯罪行为当“讲义气”,把散漫松垮当“自由精神”,把怪模怪样当“风度”,把赌博、贪便宜、“各扫门前自己雪”当“时代潮流”……基于这种种错误的不全面的认识,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低下的道德观念,因而出现一些错误的道德行为,甚至违法乱纪而身不由己,因为他们或许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危害性甚至于还以为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哩!所以作为教育者,务须首先自己深刻理解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伦理美,才能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培养教育对象切实的审美能力。

  若能做到以上所述,那才堪称“好雨”

  二

  好雨要选择““降落”的时机

  这正如:

  战士对好枪上的准星,

  锻工选妥淬火的瞬间,

  厨师认准起锅的火候,

  摄影择定最佳的背景!

  否则,尽管你有良好的愿望,用炽热的语言也收效甚微。“雨”下早了,“欲速则不达”;下晚了,“暮合则霞逝”。《水浒》中的宋江当时在江湖上享有崇高的声望,被誉为“及时雨”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及时”。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亦贵在“及时”,贵在“选择好时机”,根据几十年来我当中学教师(大部分时间当班主任)的经验,我一般是选择这样的时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的:

  1、放学与上学途中。

  2、课间休息时。

  3、晨锻或课外活动时。

  4、理发或购物相遇时。

  5、学生受到某种奖励或表扬时。

  6、学生受到某种挫折或身处困境时。

  如王震同学爱好射击运动,趁他赴省参加射击比赛时,我热情洋溢地鼓劲他,预祝他争取好成绩,同时指出他平时有点顾此失彼,荒废学业。此后他成绩进步明显。万超群同学上课时屁股常扭来扭去,心不在焉,被称为“蚂蟥”,有一次竟主动抢答我的课堂提问,我趁机表扬他“今天动了脑筋,要是常能如此,那多好啊!”他果如其言,虽然往往答不准确,我郑重地肯定他的进步,他更起劲了。徐传联,运动场上是“健将”,可学习一塌胡涂,作业马马虎虎,有一次他获得全市长跑第一名,我便抓住时机当众说徐传联体育上呱呱叫,身体棒棒的引起多少人的羡慕,美中不足是学习劲头不足,我就不信,运动场上的虎将会心甘情愿在学习上当败兵!当晚他私下跟我说:我知道老师为我好,我心里也想好,相信我,走着瞧!

  我的体会,选择学生心情愉快气氛协调时做思想工作较合适,而这种心情愉快气氛协调的时机往往可以有意识地制造;个别谈心比当众对话好;利用对方本身某方面的长处或优点去治他某方面的不足或缺点较有效果。一般不宜把受教育者叫到办公室专题对话,那样,他感到你是“居高临下”,是专门对他的,效果就自然大打折扣。

  三

  润物细无声

  说服教育,顾名思义是通过教育者的“说”使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吹胡子瞪眼不行,拍桌子扳面孔不行,不痛不痒也不行。否则,即使对方口服了,心也不会服。这就是说,教育时不要倾盆大雨,要和风细雨地滋润,不要哗啦啦一古脑倒,要慢慢地潜移默化,缓步渗透。

  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比如家访。天下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即使很严厉的家长也是以一种特殊方式来表达对子女的深切的爱。我们往往听家长说:“老师,对我的孩子严些吧!必要时你打你骂我也同意。”话虽如此说,真要骂他子女一顿他势必难以接受,更别说打了。所以不能一味诉说他孩子如何如何不行,告状式的家访弊多利少。家访时,忌表情激动气愤,宜显出关切爱护之心溢于言表。千万别有意无意唆使家长对孩子惩罚,即便你说的句句是事实,出发点是真情为孩子好,又岂能达到目的!情不通则理不达。这样可以避免对方在心理上筑起一道防卫工事。当然,这是一般规律,个别特殊情况另当别论。如苏联卓越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给过一个被教养的青年一记耳光,但必须注意,紧接着用了许多方法来弥补。虽然该教养生后来变得很优秀,但马卡连柯说:那毕竟是非常危险的,弄得不好会一败涂地。可靠的方法是用你的爱去换来孩子的爱,用你的情去激发孩子的情,用你的理去开启孩子心灵之锁。

  2、保持冷静的头脑。

  青少年往往易于激动和泄气,既容易下决心,信心十足,又容易自谅自弃,“热”得快,“冷”得也快,时热时冷,反反复复,老毛病往往一触即发。有时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满以为对方转化得差不多了,岂料过不了两天他又“旧病复发”。这时你最易冲动,不能啊,千万要克制,要冷静,要把“火热的感情与冷静的理智融为一体”,绝不可闹成僵局,因为“顽劣”的后进生是在较长期的状态中形成了一种懒散松懈疲沓无所谓的心理缺陷,不可能一蹴而就。请记住: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保持冷静的头脑应成为教师的重要修养。

  3、尊重受教育者的自尊心。

  爱默森有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对各种岗位上的青少年进行思想引导时,不要心心念念想到自己是“教育者”对方是“被教育者”,或自己是“改造者”对方是“被改造者”,要想到彼此之间是同志关系,是朋友关系,是“互补关系”。你应想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和你一样爱脸面爱人格,希望与人平等,受人尊重的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他可以从你处得到帮助,你也可从他那里获得启发。这样,你才不会“居高临下”,脸色才会柔和,语言才会婉转,举止才会真诚,因而说理才能蕴含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和感人的情绪,才能打动受教育者的心灵。

  4、揣摩对方的心理。

  有句古语:“知其心然后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必须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然后才能找出适当方法去补救他的缺点和过失,才能针对性地用发展他的某些长处和优点来弥补他的不足。

  怎样才能“知其心”呢?一要“共心”二要“诚心”。

  所谓“共心”不访多关心关心对方的爱好,多参加参加他们的活动,对方是少年,你也应有稚子般的“童心”,对方是青年,你也应有蓬勃的朝气。如我班开联欢会,我也和他们一样唱了歌打了拳,像年轻人一样嘻嘻哈哈,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沸腾了。第二次再开联欢会时几乎全班学生人人都登台表演了节目。爱好武术和音乐的男女同学常常找我谈拳术与音乐,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洽了。

  所谓“诚心”,即站在朋友亲人引路者指导者的位置恳切而亲昵地对待对方的成绩和缺点,与对方保持和谐的富于人情味的相互关系。程颐就过:“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教育者不可不懂得这个道理。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要恰如其分,不要给人“虚伪”的感觉,表扬不要拔高,批评不要过分,要严肃得体,诚恳切实,否则适得其反。

  最初要求宁低勿高,宜一步一步来,从易到难,从单项到多项,要激励对方的自动力,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想头。

  平时多与对方对话和聊天,有意地谈一些关于幸福观友谊观自由观人生观的话题,最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上的典型事例来印证。

  以上的认识未必完全正确,但我深信,如能付诸实施,久而久之,效果定然明显。三国时诸葛亮七纵七擒孟获,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成了他的接班人,何况我们对待青少年呢?

  (载《中国当代教师》2012年第三期)

标签: 好雨知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