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考”已经落下帷幕,千千万万“带着情怀来,奔着梦想去”的年轻学子从走出笔试考场的那一刻起,是否有“未答完的遗憾、改错题的后悔、找错数的拍大腿、涂窜行的直跺脚”。“四个锦囊”送给正在备考公务员笔试的考生,希望你们牢记注意事项,小心勿入“雷区”,早日成“公”上岸。
拆开第一个锦囊:保持“行”稳致远,养成从容不迫的好心态。步步为营地积累是点火器,助力考生笔试中取得新成效。《行测》科目中第一道大题是常识判断,不仅是考生“望题兴叹”的题型,还是非常拉分的模块。知识渊博的考生,能答对十六七道;没有积累的考生,能答对六七道。常识判断题的考试范围非常宽泛,需要考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看似无边无际的考试范围,实则有章法可以遵循。分模块分篇章分小节,一点一点地抽丝剥茧,一步一步地细化理解,一条一条地消化吸收。“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累是由量变到质变,不是简简单单地随意看一看教材目录、轻轻松松地胡乱翻一翻辅导书籍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不被外部打扰、不被琐事缠身。想要走得远,必须要走得稳。注重数量,学习有广度,心里才不慌。
拆开第二个锦囊:避免“测”渊寸指,培育寻根究底的硬作风。一心一意地钻研是加速器,助力考生笔试中迈出新步伐。《行测》科目中有一道大题是判断推理,考察考生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题干长内容多,选项绕来绕去,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看得考生眼花缭乱、心烦意乱。越是在这个时候,考生越是要沉得住气审题干,弯得下腰做分析,抬得起头理思路。题干看懂了,分析做透了,思路理清了,答案自然而然就选出来了。题干中每个字眼的仔细斟酌,选项里每个答案的刨根问底,看似教条死板的学习,实际上都是笔试过关的“捷径”。弄清每一道题目的来龙去脉,学会站在出卷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将知识点不断消化理解吸收。做到既钻进题目中去,又钻进出卷人的心里去,正确答案就会向你招手。浅学不能探明深理,学习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注重存量,学习有深度,心里才不乱。
拆开第三个锦囊:学习“申”旦达夕,涵养孜孜不倦的好品质。夜以继日地阅读是存储器,助力考生笔试中得到新提高。《申论》科目的材料长字数多,答案短字数少,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功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阅读的速度自然会提高。阅读是向大脑输入内容的过程,思考是向题干输出答案的过程。一进一出之间,展示出每个考生不同的思考分析。思考各不相同,答案千差万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申论考试中,只阅读给定资料而不加以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盲目思考而不结合给定资料就会感到疲倦。阅读给定资料就是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时间就是题干,效率就是答案。在有限的时间内,速度快效率高地完成全部题目,是每一位考生不断追求的目标。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远。勤奋学习不知疲倦,发愤图强不觉困乏。注重产量,学习有高度,心里才不累。
拆开第四个锦囊:强化“论”辩风生,锻造乐观豁达的真性情。声情并茂地表达是扩音器,助力考生笔试中实现新进步。也许有些考生会有疑问,《行测》《申论》两个科目的考试只需要不停地写,和说话表达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么建议你抓紧时间调整思路。做对题和讲清楚是不一样的,能理解和说明白也是不一样的。当你为同学讲题时,既能够快速找到关键字、及时避开埋伏圈,又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证明你真正会做这类题型了。每一次的沟通交流、思想碰撞,都会将你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掌握的能力。虽然有时候可能会考虑得不够全面、分析得不够透彻、理解得不够到位,但是这些失误、弱项、盲点都见证了考生慢慢进步、逐渐成长的足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用实力扩出你的声音,用行动喊出你的理想。注重份量,学习有温度,心里才不苦。
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公务员笔试是考生成“公”上岸的第一步,也是梦想成真的压舱石。希望考生将“四个锦囊”揣好,在笔试考场里乘风破浪,在录取名单中蟾宫折桂。
标签: 如切如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