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的你对句话开始有认知了吗?

非凡网 109 0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是汉代乐府诗《长歌行》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真理!

我曾在回答《有人说“努力,是为了选择你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选择”,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的问题时引用了这句话,用以说明“努力”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并以我个人如何从一个高中毕业生变成农民,而后又走进大学校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经历说明这个问题。也许用我的经历说明这句话是真理的问题还显单薄,所以,在此我想用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事迹加以证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的你对句话开始有认知了吗?-第1张图片-非凡网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1902年,毛泽东9岁的时候,开始入私塾学习。他入的第一个私塾是南岸私塾,一年后转学到关公桥私熟就读。1905年春天,毛泽东又从关公桥私塾转学到桥头湾的私塾读书。1906年秋季,尚未走出湘潭县的毛泽东再次转学,到了井湾里的私塾就读,塾师是毛宇居。

一天,塾师毛宇居外出办事,临行前嘱咐学生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屋里读书,谁也不准出去乱跑。可是,毛宇居前脚刚走,毛泽东后脚便背着书包爬上了屋后的小山,在树荫下读了一会儿书后,上树采摘了满满一书包毛栗子,分给同学们吃。毛宇居回来后,毛泽东也走上前去孝敬了老师一份毛栗子。不想,毛宇居并不领情,还训斥毛泽东到处乱跑,不守规矩。毛泽东争辩说:“闷在屋里昏头涨脑,死记硬背也是空的。”“放肆!”毛宇居被气得涨红了脸,便把毛泽东拉到庭院里的井旁,要毛泽东写一首“赞井”诗,算作处罚。毛泽东在庭院中转了转,再看一看天井,随后说道:“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毛宇居一听大惊,暗自佩服毛泽东才思敏捷,处事不惊,将来或可成大器,要好好地培养他。

可是,这时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却因为家里农活太多,又不愿意花钱雇工,便让毛泽东辍了学回家务农。

时间一长,毛泽东厌倦了在田间劳动,屡次遭到父亲的训斥和责骂。为此,父子之间发生了多次口角。一气之下,毛泽东再次离家,先到乌龟井私熟读了半年书,后转到东茅塘的私塾读书。

1910年夏,毛顺生因政局动荡,把毛泽东从私熟叫了回来,要他好好在家呆着,不要参加任何人鼓动的聚众活动。但毛泽东不以为然,认为穷人闹得好。

见到儿子这副态度,毛顺生觉得再采取强制的手段不行了,只得另想办法。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送儿子到湘潭县城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老板那里去当学徒。起先毛泽东同意了父亲的安排。可是就在这时,他听说外祖父家所在的湘乡县成立了一所与私塾不同的新式学堂,于是决定去那里继续求学。

毛顺生坚决反对儿子去新学堂,一是因为学费高,二是听说那里的教学方法“过激”。为此,父子俩大闹了一通,儿子威胁说,如果不让他去新学堂读书,他也不去米店学徒,而要离家出走。父亲则强硬地表示,如果儿子离家出走,他不会给一文钱。就这样,父子俩僵持着。恰在这时,毛泽东外祖父家来人说在新学堂学习可以增强人们赚钱的本领,毛顺生才满足了儿子去新学堂读书的强烈愿望。

毛泽东就要离开家乡去新学堂读书了。临行前的夜晚,毛泽东激情澎湃,改写了一首日本政治家的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就这样,毛泽东通过与父亲的抗争,通过他的努力,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的你对句话开始有认知了吗?-第2张图片-非凡网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

假如毛泽东被父亲所选择,或者被家务劳动生活或米店学徒生活所选择,而不努力去继续读私熟、进新学堂,直至上湖南第一师范,哪中国人民还有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吗?!

标签: 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