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经典,就是一读清神,神清气爽,涤荡你周身的那些污浊之气;二读清心,清心寡欲,心态平和,不论高低,不计长短,不与人争,这便是我再读《论语》时,对我三观体系的更新与重建。
我是在2020年末,做为这一年的最后一本书,读的《樊登讲论语》,在樊登读书会初识这本书时,樊登老师说:“《论语》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相呼应,无论你几岁,身处何处,只要你有需要解决的困扰,就一定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我想很多的读者朋友,会把《樊登讲论语》定义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传承之作,但我不太一样,我是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工具书,当我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朋友与同事关系、社会关系等等,出现困惑、迷茫、焦虑、沮丧……的时候,我会翻开这本书,循着他的目录,找到他对应的章节,细细的品味、认真的琢磨,对照自己现在的问题,安慰自己、说服自己,放过自己,最后与自己和解。
一、关于“死亡”的对话
十一的时候,我和女儿一起去看了《长津湖》,震撼的场景、泣血的故事,都让我和姑娘在影院里沾湿了口罩,女儿更是哽咽的难以自持,对于一个只有10岁的小女孩来说,这样的战争场面,肚破肠流、尸堆如山、这样的画面实太过残忍,电影散场,小手紧紧地拉着大手,我给她讲着电影中她不了解的历史背景,分析着其中的任务关系,告诉她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但还是明显感觉她很紧张,回到家睡觉的时候,还是紧紧的抱着我的胳膊,告诉我“妈妈,我害怕”,我权当是孩子被电影的场面吓到了,安慰了几句便哄她睡了。这之后的几天,她还是闷闷不乐,有心事的样子。一天,打完乒乓球回家,姑娘说:“妈妈,你帮我找个心理医生吧,我有病了。”我当时一愣,我问姑娘“咋的啦?”。
“我,晚上睡不着觉,总是会想到死。”
“妈妈,我害怕死。”
“妈妈,我死掉了,会去哪里?”
“妈妈,我死了以后,是不是就不是你的姑娘了,你是不是还会有别的姑娘?”
艾玛!真是灵魂三问!问的太突然,当时我还在开车,我就运用了在樊登老师那学到的,用一棵树来讲生死。从春到冬,树叶生命的一个轮回,我希望她能理解她能懂,但是看她还是愁眉不展的样子,我知道她的心结还没解开。到了家里,安顿完她吃饭,写作业,我就和孩子讨论起《樊登讲论语》中,关于生死观的问题,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得归厚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都会有对死亡的恐惧,生命的长短,我们无力改变,但是我们可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通过努力学习、努力奋斗来增加生命的广度和宽度。“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人要死的其所,死的有价值,就像《长津湖》里,还未到达战场,为保护电台就被美军轰炸机当靶子射杀的战士;还有冰刀连,虽未开始战斗,就被极寒天气所吞噬生命的战士,你能说他们的死,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吗!死,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死亡的边界,回首过去,还有太多未完成的心愿,还有太多放不下的事情,还有太多未到达的地方没有去过……太多的不舍与不甘,那样才会追悔莫及。所以,我们应该在年轻时,在我们还觉得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的时候,多读书、多学习、多锻炼、多实践、多走走、多看看,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不在无力的事情上纠结浪费时间和生命,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时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这段话是出自我高中时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一个10岁的孩子,可能现在跟她讲“生命的意义”早一点,沉重一点,但是自从2020年初的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让我们知道一件能在一起健康的活着,是多们幸福的一件事,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所以我们更应该让自己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的活着!
二、关于“我是公司一块砖”的重新认知
“我是公司一块砖,哪里有用哪里搬。”这句口号,打工人再熟悉不过了吧,想在企业生存,必须得把自己打造成三头六臂,无所不能,领导指派的任务,不管是不是你业务范围内,都得保质保量的完成,这其中有职场的潜规则,有打工人的无奈与不甘,说多了都是故事。
但是,在我读到《樊登讲论语》中“君子不器:让自己拥有反脆弱的特性。”我的世界一下豁然开朗了许多,让我知道了——哦!在你干了许多杂货、累活;在你被同事帅锅,处理很多急事难事的时候;在你被领导要求完成一件,你认为超出你能力范围的工作时,你还可以这么想,还可以这样坦然的应对,还能获得许多的意外惊喜。我在公司从事行政经理工作,是从行政助理做起,刚开始,从做表格、写材料、报项目、跑社保,还干过沏茶倒水,领导饭局服务等上不了台面的活,那时候年轻,我就想,我来应聘的是行政助理,又不是服务员,有一段时间,公司总有接待,白天10个小时,晚上要接待领导到10点多回家,回到家,孩子都已经睡啦。拖着疲惫的身体,自己开着车,飚着泪往家跑的时候,只有自己知道是有多累、多委屈,一度想过辞职,后来迫于生活的压力就忍了忍,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坚持了快10年。现在,再提起那段日子,心里还是会酸酸的,当我读了《论语》,读懂了“君子不器”,我应该郑重的感谢那段经理,感谢那段经理带给我的磨砺和成长,成就了坚强、自信、果敢、阳光的我,也学会了很多的本领,比如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还有交际能力等等,还建立了我自己朋友圈、关系网,在都是男领导的管理团队中,说话能占有一席之地,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现在回想,我33岁找工作时的初衷:“一个是,让自己从新被社会接纳,让自己活得有价值,被人认可;另外一个是,不给自己的女儿丢脸,在学校开家长会做自己我 介绍的时候,我可以坦然的说,我是谁谁谁的妈妈,我在哪里哪里工作。”,经过这8年的努力和坚持,这两个目标都超额完成了,重要的是,我还练就了一副应对生活的“铠甲”,可能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书中樊登老师提到的那位被裁员的收费站的女员工,但,我想我不会像她一样,哭的那么伤心和无助,我会“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可能会去应聘之前不敢尝试的工作,比如楼盘经理、保险业务员、培训老师,也可能会尝试一些简单的图书管理员、加油员的工作、超市理货……生活有许多可能,有许多选择,不论哪种,只要心态平和、虚心接受接受,并认真努力的去践行,我想结果都不会太差。
三、何为“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当我读完《樊登讲论语》中孟武伯论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不知不觉间,我已泪湿眼眶,心里好愧疚,好后悔。我今年40岁,我的父母也都63、64岁啦,我在感慨岁月匆匆的同时,也在感慨在这慌乱的岁月里,没能好好的陪伴父母,没有好好的孝顺父母,认真的听听他们说话。妈妈很愿意抱怨,抱怨爸爸的暴脾气,不懂体贴;抱怨妹妹们的不懂事,该成家的不成家,成家的还过的鸡飞狗跳,不让父母省心;抱怨我的对人冷漠,不愿说话,但一旦张嘴,说话又很冲,怼的她心难受。每每这个时候,我就表现的很不耐烦,因为我也是真的很烦,真的很累,好像自己就在爆炸的边缘,就差那么一点点,马上就要引燃了。但是,再仔细反思,如果对方是我的女儿呢,我想不论我当时是有多么的烦躁,多么的气急败坏,也会耐心的听,耐心的安慰她,引导她,给她一个温暖的抱抱,可是,换做妈妈了,我卫生就可以这么肆无忌惮的宣泄,不管不顾的一走了之呢。反思自己,还是涵养不够,还是不够孝顺,对父母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同理心,他们真的已经老了,思想和步伐也慢了,不再是小时候能为我遮风挡雨,无所不能的爸爸妈妈啦,他们现在老了,需要依靠我,需要我来做他们的主心骨了,可我却没早一点意识到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总是出言不逊,说过头话的,觉得自己是耿直girl,为人坦诚、真实,却忽略了父母的感觉和接受能力,我真是为自己的鲁莽和不懂事,感到很后悔。所以,我想把我读到的,学到的,感悟到的分享给更多为人儿女的朋友,“父母唯其疾之忧”的核心意思是,除了父母神笔需要孩子服侍外,剩下的事就是的尊重父母。无论他们是穿着舍不得扔的,大窟窿小眼儿的老头衫;还是费劲巴力的回农村种园子;亦或是,舍不得钱出去旅游……那都是父母自己的选择,他们高兴就好,我们不要干涉,惹父母生气,那是不孝顺的。
父母为我们操劳一生,从小到大,父母都喊我“玲玲”,也只有父母,这么喊我,让我无论在多大岁数的时候,恍惚间都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觉得自己是有家回的,我真的真的希望,还能听到父母再这样喊我二三十年。
今天的这个社会,关系复杂、竞争激烈,今天我们还是朋友,明天可能就成为竞争对手,黑暗中,会把许多的负面情绪放大熟悉倍,比如:空虚、寂寞、焦虑、痛苦、迷茫、无助、窒息……,可是到了白天,大家又都戴好面具,把自己伪装成精英男女,穿梭在这花花世界,可心是空的,总有一天,身体被掏空,假象被揭穿,我们会赤身裸体的站在阳光下。所以,我们才更应该多读中国的传统文化、读经典、读《论语》,读五千年前先贤们给我们留下的精髓,帮我们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知识地图,在我们疲惫,不知归处时,精神得到慰藉,灵魂得到安置。
标签: 如切如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