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中第二十八回贾宝玉与薛蟠等人一起喝酒,在席上作曲,众人所作的《女儿悲》都是写自己的妻子的。宝玉作的曲儿是这样的“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那么,我们都知道贾宝玉的正经妻子是林黛玉,可能很多人会说是薛宝钗,其实并不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参考我另一篇文章便知道了。而林黛玉是贾母早就定好的人选,他们是门当户对的。须知林黛玉的父亲为姑苏前科探花兼钦点盐官林如海,给贾宝玉当妻子是绰绰有余,如果要说高攀,那也只能是贾府高攀了。
那么贾宝玉所写的这首《女儿悲》是写林黛玉的吗?我们来看一下词的内容。
1.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这讲的林黛玉吗?其实林黛玉一进贾府已内定是贾宝玉的妻子人选了,并且她和宝玉是心心相印,各自内心都明白,宝玉每日对她嘘寒问暖,就算就去上学,每天早上也必定得去黛玉房中辞过她再去,她在宝玉心中是第一位的。其实文中有很多的蛛丝马迹,王熙凤经常跟林黛玉开玩笑,有一次跟黛玉说:“既然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呢?”可是王熙凤跟我们的宝姐姐却从来没有开过这种玩笑,我们都说薛姨妈,但薛姨妈实际上不姓薛,她是王夫人的妹妹,她姓王。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事实上她也是薛姨妈的侄女,薛宝钗才是王熙凤的正经表妹,可是她可从来没有跟宝钗开过这种玩笑。王熙凤虽是王夫人的侄女,但更是贾母的左膀右臂,她说什么做什么是以贾母为风向的,贾母虽然退居幕后,可她才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她的想法就代表着贾府的做法。林黛玉一进贾府已内定是贾宝玉的妻子人选了。所以守空闺说的不是林黛玉。如果你还是认为这个解释牵强了一些,那么下面就是证据确切,不容分辨的了。
2.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觅封侯”在封建时代就是劝走科举道路,考取功名的。在第三十二回中有湘云劝宝玉读书的一段情节,原文是这样写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林黛玉可从来没有劝宝玉要读书上进考功名的,倒是宝姐姐常劝。婚后必定也常劝,后来贾宝玉就抛弃了宝钗出家的,所以是“悔教夫婿觅封侯”。本来到此薛宝钗这个所谓的“大家闺秀”就应孤独终老,那么全剧终,可是事情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且看下一句。
3.下一句是“女儿喜,对镜梳妆颜色美”,本来都成了弃妇了,还哪有心情梳妆打妆呢?可是宝姐姐有,她本来就是个女中“豪杰”,一生为了富贵地位而奋斗,从来不曾改变过。薛宝钗进京就是待选的,可是没选上。文中也并没有提到有谁来对她提亲,可见她的家势要嫁是个好人家是太难了,她看得上的人都不会选她。所以一家子只能把眼光盯着贾宝玉。而在贾宝玉抛弃她出家之后,按她的作风,她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她肯定会发挥一向的作风,又有了新的目标,并且”女为悦己者容”,所以才有了“对镜梳妆颜色美”。
4.下一句就更露骨了,“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薛宝钗荡秋千,“秋千架上春衫薄”写的是天真烂漫的场景吗?这样想就太天真了些。在封建社会,不管出嫁还是未出嫁的女性,都讲究的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且对穿着举止都有着很严格的限制。你可以想象一下诗文中的形象,试想一个在封建社会已成家的女人穿着薄薄的甚至暴露的衣衫在荡秋千,还陪随着银铃般的笑声,看来总是让人觉得怪异!怪在何处?不端庄,并且还显得放荡!那么她为何要做出这番举动呢?肯定是有她的目的,她在勾引着谁?
这一首曲儿写的就是薛宝钗,且都是按着时间顺序的。可能有朋友就会说了,你说这个人就是薛宝钗,并且说她在勾引着谁,未必显得太武断了。其实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由于篇幅所限,下一篇我们将会讲到。
写在最后有道是“开讲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又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家好,我是明明非明,专注于从人性角度解读《红楼梦》,偶有所得,便欣然忘食。若承蒙列位看官青眼,每于黄昏人定之时,便洒扫茅屋,焚香以待,同饮佳酿,共赏美文。创作不易,如果你喜欢,欢迎点赞关注并转发。
标签: 悔教夫婿觅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