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于谦,用行动证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非凡网 101 0

于谦是明朝永乐时期至天顺时期的名臣、民族英雄。天顺元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很多人问,为什么于谦对明朝有功,英宗仍要处死于谦?于谦确实得罪了英宗朱祁镇,也曾得罪过小人如石亨、徐有贞等,这些人在得势之后,给了他致命一击。但其实,在明王朝统治者怠政的背景下,滋生了政治混乱与腐败,于谦的悲剧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牺牲品。而于谦却在这样的背景和风气下,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清清白白、光明磊落的一生。

01 于谦——文武兼备之良才对于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就是他的大作: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人,他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历史名臣。

德才兼备于谦,用行动证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1张图片-非凡网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升为巡按江西。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期,他因入京觐见时没有向权臣王振送礼,遭其诬陷下狱,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才得以复任。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固守京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于谦亲自上阵督战,抵御瓦剌大军。

和瓦刺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徐有贞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被斩于市。

于谦做人跟他写的诗一样,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他一生为官,廉洁公正,两袖清风。曾经拒绝给宦官王振送礼而写下“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诗句,“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也是由此而来。

德才兼备于谦,用行动证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2张图片-非凡网

02 英宗时期的混乱和腐败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庙号英宗,(公元1435年)年仅九岁的他第一次登基为帝,年号正统。当时把握朝政的是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诸臣,继承和延续了仁宣之治的政策,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几年后,太皇太后张氏驾崩,三杨老去,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 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僻,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从上面这段描述中,已经看到英宗其既曲折又复杂的人生经历了,那么,当时混乱又腐败的政治从何体现呢?小编认为有三点:

(一)君主年幼,贤臣老去,政权旁落

太皇太后张氏地位尊崇,目光长远,不允许外戚、太监干政,时常打击告诫王振不得干预国事。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最看中“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杨荣去世;正统八年,张太皇太后驾崩;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

德才兼备于谦,用行动证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3张图片-非凡网

随着三杨去世,太后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年间的政治开始走下坡路。

(二)宦官专权专政

三杨去世,张太皇太后驾崩,善于投机取巧的宦官王振渐渐取得显赫的地位,明朝宦官专权由此拉开帷幕。王振迷信佛教,滥发度牒,大肆挥霍财物,兴建佛寺。百官趋炎附势,一味阿谀献媚,政治混乱不堪。加之对麓川用兵,劳民伤财。又由于瓦剌的兴起和不断南下,明英宗君臣闹“土木之变”的悲剧,结果王振身亡而英宗被俘。于谦辅佐郕王朱祁钰主政,是为明代宗,并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了瓦剌的进攻,才迫使瓦剌放回英宗。英宗复辟后,又继续重用宦官。

(三) 官员队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司其职

皇帝怠政、不思进取,而官员队伍也同样无心为政。由于明朝官员的选取,注重科举,而科举中又注重文章。士子们寒窗几十载,苦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式,只为争得榜上有名。他们文章写得好,却无实干经验,谋得一官半职之后,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官位,见风使舵的有之,明哲保身的有之,但总体而言,他们的为政能力是越来越低。而当时的朝廷中央内阁官员,曲意迎奉、互相倾轧、以权谋私、结党营私者多,主持正义、关心民生者少。即使是巡按御史和监察御史们作为“天子耳目”,本为纠察百官以整肃吏治而设,但他们也多是同流合污,公然收受贿赂。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朝廷上下根本没有几人是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的。

德才兼备于谦,用行动证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4张图片-非凡网

03 于谦之死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制造不轨言论,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要将于谦斩首,英宗是有些犹豫的,他说:“谦实有功。”但是当时徐珵(徐有贞)说了一句话就令他改变了主意。徐有贞和于谦有旧怨,当初“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说: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明史.诸王五》

徐有贞因此怀恨在心,一直寻求机会要置于谦于死地。如今,因徐有贞有拥英宗复辟之功,终于为他等来了机会。徐有贞对英宗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可以说,这一句话点醒了英宗。

德才兼备于谦,用行动证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5张图片-非凡网

没错,虽然于谦有功于明王朝,但是于谦是推立朱祁钰的主要大臣,是朱祁钰的亲信,而朱祁镇最痛恨的就是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而且当初英宗被俘一年之后,乜先乞和,请求归还朱祁镇时,于谦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明史.诸王五》)”可以说于谦也是阻止他回朝的主要大臣之一。同时这一场夺门之变,并没有正当的名义,但是如果制造一个于谦另立外蕃王为帝的谎言,朱祁镇就有合理的理由为自己辩驳。因此,于谦必须死。

史载:“帝意遂决。……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明史.诸王五》)”

史书又记下了这样一幕:当抄家的士兵们到于谦家抄家时,他们发现于谦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是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曾经有人说于谦受宠,必定是家财万贯,但是于谦的清廉的作风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德才兼备于谦,用行动证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6张图片-非凡网

04 结语历史上许多有德才之人被害死,如战国时期李牧,如北宋岳飞,如明末袁崇焕,从表面上看,是小人得志的表现,然而,更深一步探究,却未必不是当权者的纵容以及封建制度下皇权高度集中以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表现,他们都是权臣政治斗争下的牺牲品。

多年以后,明宪宗赦免了于谦的儿子于冕,恢复了于谦的官职、赐祭。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改谥为忠肃。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任何人为他正名,他清廉正直,他光明磊落,他在国家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真实涵义,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标签: 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