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好一个英武的将军

非凡网 45 0

唐代诗人卢纶有一首《塞下曲》:

月黑雁高飞,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好一个英武的将军-第1张图片-非凡网

唐诗风格若春华秋实,各有姿态,各具魅力,然某最喜其中的边塞诗;边塞诗者岑参、高适、王翰等亦各有特点,然某最喜卢纶的这首。此诗不仅风格雄壮,更体现出唐人奋发向上的精气神!读之,诗中将军的豪情干云跃然纸上,让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更为作者的生花妙笔拍案叫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强盛王朝。唐朝版图辽阔,文治武功皆突出,唐人的胸襟开放博大,唐人的尚武精神深入骨髓!在名将辈出的唐朝,你可以找到很多场战役,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描绘——苏定方灭西突厥!徐世绩战朝鲜半岛!然而本人认为其最贴切的写照当属唐朝“战神”李靖的灭东突厥之战。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好一个英武的将军-第2张图片-非凡网

隋末唐初,北方突厥一直为患北疆。李世民继位后,不甘受辱,经过近4年的蓄力准备,唐太宗派大将李靖讨伐突厥。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设在定襄,这里有颉利可汗的精兵,如何夺取定襄,便成为统帅李靖思考的首要问题。如果只知道一路徐进,与突厥骑兵硬碰硬地打仗,那就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将领了。李靖足智多谋,当然不会用那种笨方法。首先他分析颉利这个敌方统帅,颉利这个人,有野心,没魄力,无远见,缺乏冒险精神,特别严重的是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颉利从兄长手上继承可汗之位,当时拥兵百万,有凭陵中国之志,但是不仅他支持的中国诸势力逐一被李唐政权击破,就是突厥对大唐发动的战争,也就是抢掠性质的,根本没有远大的抱负,最后在中原一个据点也没有,还两次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被李世民以一张利嘴逼退。优柔寡断、生性多疑是颉利的性格弱点。

李靖深知突厥人的剽悍,要战胜敌人,须以剽悍来对抗剽悍。李靖这个人,并不仁慈,他曾经说过:“古之善带兵者,必定能杀士卒十分之三,其次也能杀十分之一。”李靖挑选三千名骁勇骑士,以急行军的速度,推进二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位于定襄的南面的恶阳岭,全歼突厥的守军。此时正是贞观四年的正月,北方的天气还非常的寒冷,大地覆盖着冰雪,夜晚的风寒彻骨髓。此时在离恶阳岭不远之处的定襄突厥营地,突厥人正躲在帐篷里喝着酒,烤着火,以驱散身上一阵阵的寒意。与此同时,一队唐军骑兵从恶阳岭悄悄出发了,目标是定襄突厥可汗的牙帐。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好一个英武的将军-第3张图片-非凡网

李靖北伐的时间,选择在冬季的十一月,而且是向北攻击,要知道冬天本来就十分严寒。入夜时分,李靖的三千骑兵在夜幕的掩护下,对突厥的营地发动突袭。当颉利可汗听到战马的厮叫声时,他猛地惊醒了,大唐军队从天而降,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向牙帐发动进攻了!营地之外一片混乱,突厥人猝不及防,草草迎战,但是惊慌失措之下,竟然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没有战斗阵形,只是一片混战。

颉利可汗已是睡眼矇眬了,唐军来了多少人马?黑乎乎的,看不清楚,紧张的气氛之下,草木皆兵。他得出错误的判断:“唐军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至此?”但李靖就是这样的“岂敢”,就是孤军深入,慌乱之中的颉利可汗只听得帐外杀声震天,兵戈相鸣,心中暗暗叫苦,颉利可汗不敢赌命,他觉得,不如先撤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颉利可汗跨上自己的坐骑,在亲兵的掩护下,朝着铁山的方向逃去。可汗一逃跑,这对军队的士气是致命的打击,其余突厥士兵也一哄而逃,逃得慢的便成为唐军的刀下之鬼,到了黎明时,定襄已经落入李靖之手。

出奇制胜,这战打得太漂亮了。远在京师的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定襄大捷的消息后,不禁击节叫好,后来他当面称赞李靖道:“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好一个英武的将军-第4张图片-非凡网

而卢纶的这首塞诗歌正是把唐军将帅在这场战役中的这种坚毅表达了出来!何其雄壮!作者卢纶(739年—799年),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但当时大唐经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他时运不济,遇乱不第。一个偶然的机会出任了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因而参识兵务。卢纶个人的不幸,却成为中华文化的幸运!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卢纶正因为他的这些经历,才给后人给中华文化留下这么多刚劲有力的战风浓浓的诗歌!

标签: 大雪满弓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