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

非凡网 68 0

朱熹,一位800多年前的儒者,为何能跨越时空,为今天的人们所铭记?

为什么800多年过去了,他的传世经典《四书章句集注》、《家礼》、《近思录》、《楚辞集注》……他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名篇,依然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与三观,如同黄钟大吕。与此同时,许多朱熹身上背负的不实骂名,譬如“伪道学”、“残害妇女儿童”、“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没有人性”……多年来亦在民间流布甚广。朱熹到底是怎样的人?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真的能达到仅次于孔子的高度吗?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部纪录片要追寻的答案。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1张图片-非凡网

摄制团队合影

说实话,接到项目任务时,我对朱熹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知他是从福建成名的南宋理学大家,但历史上的朱熹究竟是何面目,我并不了解。直到走进如山的朱子学史料,我才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位令人感佩的儒学大师,第一次给了我真正的感动、心灵的叩击。单就与朱子相关的几个数字,就足以让后世人对他肃然起敬。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2张图片-非凡网

《大儒朱熹》执行总导演兼总撰稿郭权老师带队在福建省图书馆查找、拍摄古籍史料

第一个数字是2000万,朱熹学识渊博,著述极丰,一生的著作超过2000万字,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旺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第二个数字是40,朱熹毕生用将近40年的时间撰写、修订一部《四书集注》,可谓倾注了一生心血,他说“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确实,他所集注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是从浩瀚的中国典籍中精选出的中华文化精髓并加以阐释,以致于至今依然被奉为国学之基;第三个数字是47。据专家统计,朱熹生平曾在47个书院读书讲学,其中由他创建或修复的书院就达7个,可谓南宋后复兴书院教育的最大功臣。

如此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我们该用怎样的视角去还原他的本真面目呢?片子创作之初,总导演陈加伟老师就给我们定调:要呈现一个真实可信的朱熹。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摈弃严肃的学术面孔与圣人的打造,回归日常,回到人性,用今日之心去感受朱熹当年的心跳和呼吸,力求还原历史现场,找寻古今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一、在故事中着眼细节挖掘,呈现有血有肉的朱熹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3张图片-非凡网

摄制组在福建师大古籍所拍摄

虽然相隔遥远年代,但拨开历史烟云找寻真实生动的人物故事细节,能够赋予人物更立体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内涵,这对于纪录片的感染力、表现力有着非凡意义。本片的艺术总监、总撰稿之一的资深纪录片人孙原老师,曾在策划会上强调,“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对导演组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和走向,还要将支撑事件内涵和诸多人物特殊个性的种种细节呈现出来,真实再现一位思想救赎者、殉道者孜孜以求的一生”。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折射出朱熹等人的儒者个性,将士大夫阶层卷入南宋朝廷党争、人物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学术流派林立而程朱理学脱颖而出的史实,环环相扣地铺垫与映衬朱熹百折不挠复兴儒学的万古恒心?我们在挖掘史料典籍的过程中不断梳理,在历史事件中找到许多令人动容的真实细节。如第六集讲到朱熹晚年陷入“庆元党争”,在爬梳史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此时朱熹虽身处“党禁”风暴中心,被人罗织六大罪状,但他却在遭贬后超然物外,隐居武夷地区的建阳考亭,依旧带徒讲学,传播思想。当听闻有人上书“斩朱熹以绝伪学”时,朱熹一笑置之:“死生福祸,久已置之度外,不必过虑”,还专门步行赶路到麻阳溪畔,矗立桥头为遭贬湖南的大徒弟蔡元定送行。面对宰相好友赵汝愚、爱徒蔡元定等人惨遭流放,自身被诬“伪学魁首”、位列党禁名单第五名的朱熹,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吗?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4张图片-非凡网

拍摄于漳州埭美村

再往下深入剖析,另外一条线索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遭伪学之禁的老迈朱熹,竟然开始了另外一项艰辛的计划——撰述文学经典《楚辞集注》。很多门人不解,“先生平居教学者,首以《大学》、《语》、《孟》、《中庸》四书,次而《六经》……乃独为《楚辞》解释其义,何也?”带着同样的疑惑,我们寻踪发现,对《楚辞》的注解论述,贯穿了朱熹最后五年的庆元党禁生涯。朝廷毁禁理学,朱熹便借助屈原的文学经典忧时悯世、唤起世人对家国命运的呐喊。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所言,“他好多话不能说,但是他用这种方式,来表明他对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一片忠心的人,对这种人的一种崇敬。”他要借书铭志,要借《天问》《九歌》般的呼喊与歌唱,让自己的追寻真理大道的精神得以自由翱翔。接下来,史书记载,朱熹逝世前最后一刻,也许感觉到自己头巾有些歪,特意示意身边人将头巾扶正。这一细节极具深意,我们特别加以“情景再现”——朱子的一生,至死都是浩然正气。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5张图片-非凡网

摄制组查找拍摄古籍史料现场

是的,与一般的普通人一样,一代大儒朱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有愤懑,有孤独,有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有壮志未酬的伤怀……让许许多多有内核的真实故事细节得以再现,朱熹作为一个真实凡人的不平凡之处便显现无余。永远站在观众的立场和兴趣求知求解——我们正是以这样方式突出细节感染力、突出情感叙事方式,力求为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朱熹。

二、武夷山等朱熹涉足地广泛取景,再现富有生命力的朱熹

在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历史资料、历史遗迹的梳理和收集是关键,但是在资料、古迹缺失、或不足以呈现事件氛围或人物情绪时,“情景再现”手法就显得较为重要。而作为一种信息传达的手段,情景再现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传达的信息、情绪不能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感。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6张图片-非凡网

摄制组武夷山情景拍摄现场

为了尽可能的真实感,除了在横店基地拍摄若干“室内情景再现”,我们更多地选择带上演员,深入到朱熹一生长期涉足的闽北武夷山区和湘、赣、浙等地,实地拍摄融入自然天地间的鲜活朱熹。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7张图片-非凡网

摄于武夷山白云岩

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第九曲的白云岩,巨大的崖头高耸入云,因常有白云缭绕其间而得名。在踩点中我们得知,这里不仅能拍出武夷山苍莽山脉,随机出现的云海也极为壮美,若能拍摄成功,十分契合朱熹“胸怀天下,孜孜求道”的意境。说干就干,准备好服装、头套、以及各种道具,节目组一行人再次来到了武夷山。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摄制组的不少人员,还要兼任演员的角色。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8张图片-非凡网

摄制组武夷山情景拍摄现场

对于许多游客而言,要登上武夷山白云岩,那回旋往复的盘山蹬道和最后借助牵引绳攀登崖顶的百尺绝壁,或许并不是什么问题,有可能还能给他们带来一些乐趣,但对于携带大包小包取景拍摄的摄制组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考验。为了拍摄到壮美的云海日出,摄制组凌晨两三点就从宾馆出发,车行到山脚下便卸下所有的装备,由人工扛着一路摸黑拾级而上,摄像机、脚架、轨道、反光板、服装、道具一件不能落下。足足1个多小时气喘如牛的上行与攀岩,全组安全登临崖顶。天!伴随着东方升起的旭日,白云岩最为著名的云海奇观竟然被我们幸运地撞见。当同事王胜扮演的朱熹立于真实的武夷山云海前,摄制组施展十八般武艺,推、拉、摇、移、延时摄影、无人机航拍……一组组着实有别于三维合成云海动画的绝美画面诞生了。但见天地之间云霓流动,白髯飘飘的朱子信步崖边,在天光云影间体悟理学天人合一的精髓,思考经世济民、教化世人的大道良策。这是生动的武夷,更是生动的朱子。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9张图片-非凡网

摄于武夷山挂墩

让武夷山水、武夷山魂与朱熹的精神与人格融为一体——这样的摄影构思,被导演组贯穿整个六集巨制中。武夷有四季,季季皆大美,冬雪秋叶,夏瀑春花,哪个不是朱子质朴高洁的精神化身?最让摄制组庆幸不已的,是这年春节前武夷山几十年未遇的罕见大雪!摄制组专门带着演员从福州赶赴武夷山,拍摄户外实景情景再现。寒风呼啸,雪压劲松,皑皑大雪中,朱熹在雪地艰难行走,身后一行深深的脚印;朱熹在冰雪初融的溪畔静默,独听流泉;朱熹穿过荆棘,径直前行的布衣身影在无人机俯瞰下,融入起伏连绵的白色山形……那位在晚年遭遇灭顶之灾而绝不低头的朱夫子,就这样在镜头前变得厚重多义。

三、专家采访和史料考证并进,呈现具象的朱熹

朱熹究竟长什么样?在百度上输入朱熹两个字,关于他的画像图片有几十种之多,而各不相同:有的微胖,面容白皙,留着美髯;有的貌如孔子;有的面相奇特,戴着帝王之冠,不少画像在人物右面颊都点缀七颗黑痣,类似北斗七星……关于他的长相,学术界也一直众说纷纭,不少知名出版社选用刊印的朱熹插图也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10张图片-非凡网

族谱里的朱熹像

从哪里入手才能找到客观而又真实的答案?须知寻找文献资料是一个既费脑力又费体力的过程。一方面你得知道这些文献确实存在,另一方面又需要你从浩如烟海的库存里把它挖出来。以前有个相声段子说某君看书,书旁边放了一本字典,字典旁边放了一本怎样查字典。找典籍档案的过程也大致如此。好在导演组有一个博学的执行总导演兼总撰稿之一的郭权老师,他就是那本教人查字典的字典,关于朱熹的各种文档文献具体出处,他大体了如指掌,即使不大确定,也能根据知识储备概略猜对。在明初学者宋濂的《宋九贤遗像记》里,我们找到了这样的记载:“晦庵朱子,貌长而丰,……右列黑子七,如北斗状。”而明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文公年谱》中也记载说:“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九月朱子生,是年九月十五日生公于延平尤溪郑氏寓舍,婺源井赤虹三日,面侧生七点,人并称异。”而清咸丰十年(1860)紫霞洲祠《朱子集》卷首的朱子像,以及清代画家上官周《晚笑堂画传》中的朱子全身像,右侧脸部也都画有七颗黑痣,依此看来,朱熹面生七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11张图片-非凡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子像

单纯的史料佐证,还不足以确保其客观真实性。遍访许多知名专家,得知在学术界比较公认“确为其人”的一幅画像,是朱熹的一幅对镜写真自画像。朱熹不仅在哲学和教育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时年61岁、即将赴任漳州知州的朱熹,大约想起一生为官屡起屡仆,为学皓首穷经,一时五味交集,对镜自画写真,并题词自警。800多年过去,如今这幅自画像的原件虽已损毁,可拓片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建瓯博物馆,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幅自画像拓片真容——须发及右颊七颗北斗痣清晰可见,面部慈祥微笑,目光炯炯却又透着一丝坚定。没错,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朱熹的真实模样。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12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自画像

本片总导演陈加伟认为:“历史人文纪录片,就是有一分史实说一分话”。考证、再考证!如果我们的纪录片因无知、因怠惰、因轻信、因自以为是而失实,我们将无言以对我们的受众,也无言以对不朽的朱熹。

寒来暑往,历经近三个春夏秋冬,我们团队举全力精心打磨的诚意之作《大儒朱熹》,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努力真实、生动地还原朱熹及其同时代人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事关治国安邦,更事关个人修身齐家,事关社会道德风尚。“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很庆幸成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也希望这些历史,一直成为我们今后生活的镜鉴。

《大儒朱熹》宣传片(一)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策划,东南卫视团队承制的六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大儒朱熹》,将于8月6日至8月11日每晚20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东南卫视届时也将播出,具体时间请持续关注东南卫视官方微信、微博的消息。

往期回顾

福建博物院喊你来参赛!“寻找丝路印记”微视频大赛开始啦!

助力体育中考,TV8体育频道赠送免费体育中考体验课啦!

推动全民健身,线上公益健步走等你来参与!快来报名!每天走一走,奖品竟然这么多!和我们一起健步走起来!76万!TV8E直播&特步线上特卖创新高 福建体育产业复工复产成绩斐然注意啦!“康乐佳”杯2020年福建省“全民健身日”线上公益健步走活动就要开赛啦!

关注“TV8体育频道”官方微信和新浪官方微博运动生活,一手掌握!

还原朱子的本来面目——《大儒朱熹》第六集《棹歌四海》编导札记-第13张图片-非凡网

来源:TV8体育频道

标签: 朱熹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