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制造的冤案:理学宗师朱熹被描绘成挟私报复滥用职权的伪君子

非凡网 42 0

历史有真相: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竟是泼向一代理学大师的污水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又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这是一首曲牌为“卜算子”的词,据传出自南宋时期一个才女的手笔。

这首词因为哀婉动人,情真意切,言辞优美而广为后人传颂。而且今天的很多人都坚定地认为,这首词的作者是一个命运悲凉、身世坎坷的才女、烈女、奇女子,这首词所涉及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对才子佳人,他们之间有一场纯正而深刻的爱情。

他们的对面,是一个以理学著称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朱熹。这位诗人曾经利用手中的职权,公报私仇,残酷迫害这对苦命鸳鸯,并因此而留下千古骂名。但文学传奇和历史事实真的相符吗?究竟是千古佳话还是泼向一代理学大师的污水,历史的真相往往令人惊叹不已。

文学制造的冤案:理学宗师朱熹被描绘成挟私报复滥用职权的伪君子-第1张图片-非凡网

这件事的“文学版”是这样的:严蕊是一名官妓,歌舞弈棋、丝竹书画样样精通,加上美貌过人,所以在当时名噪一时,艳名远播。当时,担任台州知州唐仲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与严蕊相识,并被严蕊的才貌征服。后来,唐仲友为严蕊脱了贱籍,将她娶回了家中,两人相爱甚笃,情深意切。

有这样一个背景,朱熹是当时在朝野上下负有盛名的理学宗师,后世人将尊称他为“朱子”,认为他的成就远超孟子和荀子等儒学大师,是可以与孔子齐名的一代宗师和儒学正统。而唐仲友是一个风流才子,秉承的是永康学派的思想,也是朱熹思想的强烈反对者。有了这个背景,下面的情节发展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严蕊与唐仲友相亲相爱不久,朱熹因为公务来到台州巡查,他为了打击报复永康学派乃至其学子唐仲友,就派人抓来严蕊,言行逼供,要求严蕊供认与唐仲友勾搭成奸的事。按照宋朝的律法,朝廷官员如果与风尘女子有染,则不仅仅是违背官德和私德的行为,而是严重的违法犯罪。倘若该女子已经脱离了贱籍,并且被官员正式迎娶过门,则属于正常的婚配关系。朱熹指使人严刑逼供,就是要严蕊指认自己在脱籍之前就与唐仲友有染。

文学制造的冤案:理学宗师朱熹被描绘成挟私报复滥用职权的伪君子-第2张图片-非凡网

严蕊在各种严刑峻法面前情比金坚,坚贞不屈,虽然受尽折磨,但始终不肯捏造事实,诬陷既是官员又是情郎的唐仲友。不肯招认的严蕊被关押在牢里,直到新一任官员岳霖到任。

岳霖字商卿,是一代名将岳飞的后人。岳霖详细了解了案情经过之后,为严蕊平反昭雪,在询问严蕊日后打算的时候,才气纵横的严蕊立即以“卜算子”为牌,口占了文章开头那首著名的“不是爱风尘”的词。因为这首词,严蕊被成功塑造成了一个坚贞不屈、才貌双全、品行绝佳的才女、烈女和奇女子,严蕊和唐仲友则被演绎成了一对相亲相爱、患难与共的传奇伉俪。而他们的对立面朱熹,则因为公报私仇、滥用职权甚至羡慕嫉妒恨,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至今,有很多人依然以这件事为依据,对这位曾经给儒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代宗师泼污水不止。

对于朱熹而言,倘若这件事是真实的,那么对他的人物形象设定几乎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中国的传统文化讲“道德文章”,历来是将学术成就和道德水平联系在一起看待一个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大功业里,道德树立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倘若一个人口口声声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而自己却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那这个人就成了假道学、假正经、伪君子的代名词了。

文学制造的冤案:理学宗师朱熹被描绘成挟私报复滥用职权的伪君子-第3张图片-非凡网

关于记载朱熹残酷迫害严蕊的文献,主要有南宋时期洪迈撰写的《夷坚志》、周密的《齐东野语》等书籍中。到了明代,《拍案惊奇》一书在编著过程中,又收录了凌濛初的作品《硬堪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的文章。《拍案惊奇》是一部口语化的评书话本,很快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因此,到了明代以后,严蕊、唐仲友和朱熹之间的这恩怨,就被人当成了真正的史实而传到了如今。

而今天的学者经过缜密研究和严密论证,查证出历史的真实远非“文学传奇”那样。首先,事件所涉及的男主人公唐仲友并非文学作品中一个重情重义的风流才子,而是一个贪赃枉法、公报私囊的不法官吏。而朱熹对唐仲友的弹劾,并非学术之争或私人恩怨,而是依照律法和职责所进行的公务行为,并无过当之处。

史料证实,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八月,浙东发生大规模饥荒。朝廷任命朱熹为提举两浙东路常平盐茶公事,奉旨前往浙东赈灾。这样的情节在当代的戏曲和影视剧作品里是常见的,例如电视剧《包青天》里,包拯就曾经奉旨前往陈州赈灾放粮,而且用龙头铡除了贪赃枉法、为祸百姓的皇亲国戚庞昱。

文学制造的冤案:理学宗师朱熹被描绘成挟私报复滥用职权的伪君子-第4张图片-非凡网

朝廷委任朱熹担任赈灾钦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朱熹曾经在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从事过赈灾工作,算是经验丰富的老臣;二是朱熹为人刚直,很得朝廷信任。受任之后,孝宗皇帝亲自接见朱熹,并且立即拨付救灾款30万缗。

朱熹认为,灾荒发生一定与当地官员的贪腐和堕政有关,所以他一路放款救灾,一路又整饬吏治,惩治贪渎官员和不法商人。淳熙九年正月,朱熹巡视嵊县(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上奏弹劾了绍兴府偷盗救灾粮,和富户朱某不服从官方购买存粮的案件;到衢州(也是浙江省一个地方)后,又弹劾了衢州知州李峄救灾不力;接着,又弹劾新任知州沈祟一擅自支出义仓里的米粮。可见,朱熹一路巡视,一路救灾,一直在不停歇地整顿吏治,弹劾不法官员和商人,唐仲友并不是朱熹此行唯一被弹劾的人,挟私报复的可能性很小。

朱熹巡视到台州后,就有大批灾民扶老携幼、跪倒路旁,诉说他们的州官不顾灾情严重和百姓死活,依旧催收田租不止的恶行。唐仲友在朝廷是有着深厚背景的人,他与当时朝廷的宰相王淮是同乡,唐仲友的弟媳妇还是王淮的妹妹。

文学制造的冤案:理学宗师朱熹被描绘成挟私报复滥用职权的伪君子-第5张图片-非凡网

但朱熹没有投鼠忌器,被唐仲友身后的势力所慑服,而是根据百姓的控诉,对唐仲友展开了调查。经查实,唐仲友不顾百姓死活,暴力收租仅仅是恶行的一端,其他种种罪行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例如,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利用职权之便,伙同家族成员私自经营织布、染布、刊刻书籍等产业,强行垄断了当地的海产品交易,其整个家族聚敛了无数财富,富甲一方,横行乡里。

唐仲友公然窝藏伪造纸币的犯罪分子蒋辉,并唆使其得寸进尺、顶风作案,继续伪造“官会”。宋朝的时候,为了方便交易,民间开始流通一种相当于存款凭证的纸币“交子”。后来,为了规范“交子”流通,稳定市场秩序,由官方发行了一种叫“官会”的纸币,就相当于现在的支票或者机构之间的结算凭证。

任何一个朝代,伪造货币都是重大犯罪,身为一方父母官的唐仲友在这样大是大非问题上知法犯法,甚至得寸进尺,可见他对待朝廷的律法、国家安危、百姓存亡是如何的藐视了。私生活方面的糜烂和骄奢淫逸,由此也是可以想见的。

文学制造的冤案:理学宗师朱熹被描绘成挟私报复滥用职权的伪君子-第6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没有因为唐仲友“朝里有人好做官”的特殊背景而放任他的罪行,在调查取得实证之后,随后连上六道奏折弹劾唐仲友多个罪行。从人情世故的角度说,朱熹弹劾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人物,对自己是毫无好处可言的。也由此可见,朱熹的所作所为纯粹是主持公道,为民伸冤的公正行为,并不是文学传奇里的“学术打击”、挟私报复或者“争闲气”。

其次,女主人公严蕊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纯情女子。官妓在封建社会是一个不幸的职业,按说是应该得到同情的。但严蕊的所作所为却不值得同情。在唐仲友的种种罪行里,严蕊凭借唐仲友的宠爱,借机谋利,中饱私囊,扮演着一个中间人、帮手、同谋者的角色。

临海县贴司有个叫徐新的小吏,从事着在城外卖酒的差事,但这却是一个赔钱的“瘦差”。为了换一个有油水的岗位,徐新就求严蕊在唐仲友那里“吹吹枕头风”。严蕊趁机向徐新索取了价值四十二贯铜钱的七只银盏,作为自己从中斡旋的报酬。因为严蕊在唐仲友犯罪过程中的角色特殊性,所以在朱熹在弹劾奏章中就难免提到这个风尘女子。

文学制造的冤案:理学宗师朱熹被描绘成挟私报复滥用职权的伪君子-第7张图片-非凡网

宋词研究专家谢桃坊曾经在《宋词辨》一书中指出,严蕊是一个贪婪奢侈、仗势受贿、挥霍公款、诈骗钱财的歌姬,其人入狱是罪有应得,不值得人们同情。同时,严蕊并未受到文学作品里描述的那般严刑拷打。唐仲友一案立案以后,由朝廷命令绍兴府负责审理,提问严蕊的是通判赵某。严蕊一经审问,立即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所谓的严刑拷打、甚至朱熹亲自拷问等情节,纯粹是子虚乌有。

最有趣的是,那首《卜算子》的词也并非严蕊所做。这首词最早的出处在唐仲友的供状里,原文是:“五月十六日宴会,仲友亲戚高宣教撰曲一首……后一段云‘去又如何去,住又如何住?……’”这段供状写于八月八日,而所谓的岳霖给严蕊平反,严蕊当堂口占《卜算子》,则是三个月之后发生的事了。可见,这首哀婉词作的主人并非“才女”严蕊。

更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名将后人岳霖平反冤狱、保护“苦命鸳鸯”的情节也纯属是捏造。在所有的史料里,根本就没有名叫“岳霖”或者“岳商卿”的官员,更没有岳霖以提点刑狱(简称“提刑”)的身份提审严蕊这些情节了。才子佳人、痴男怨女、情比金坚、棒打鸳鸯,然后又有一个英雄的后人为他们平反昭雪,这估计是人们的愿望,也是编撰故事最常用的套路。

文学制造的冤案:理学宗师朱熹被描绘成挟私报复滥用职权的伪君子-第8张图片-非凡网

而真正的史实是,朱熹弹劾唐仲友一案最后不了了之,这桩案子里真正蒙受冤屈、而且无处伸冤的人应该是朱熹才对。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探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