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朱熹榜书八大特色——中国书协会员、上海榜书研究会副会长 刘克文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绍兴18年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世称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中国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在南宋,朱熹的思想、理论、教育、诗作,大名鼎鼎,世人皆知,当时人们把朱熹与孔子、孟子统称三大思想家 ,推崇备至。他的书法笔墨精到,世人宝之,特别是他的榜书,结字有法,用笔纯熟,点画遒劲,变化多奇,有自家风格,他的书名与颜真卿相齐,由于时代久远,所留作品极少。现存多为明代碑帖,(“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位于福建泉州永春县蓬壶镇美山村。)观其字识其人,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心胸旷达,体察民情,忧国爱徒的榜书大 家。 自1993年我有幸得到一本《朱子大书发帖》,开始临写朱熹榜书,反复读写20年,收益颇多,纵观其结字之法,自认为有八大特色。
特色一 规整平稳
朱子大书法贴中,体现其基本功力的是他的行楷书。贴中“忠、籣、正”结体严谨,布局平稳,上下结构需两字皆正乃为有礼,体现出笔熟字稳。
特色二 险绝奇异
朱子大书发帖中,险绝奇异是一大特点,结字一反常规,有独到之见。在“入”字中,他将撇改成斜竖,捺变成横点儿,左右结构变成上下结构,使“入”字鲜活无比,奇异无限,使人耳目一新。“和”字,更是一反常规,撇变横点,置入正中,竖钩变竖右移,和口字紧贴,使“和”字静中有动,变不失重,清新之感,油然而生。
特色三 内敛外放
在榜书中,多笔画字书写难度较大,朱子在结字上非常注重内紧外松。从戈式“盛”字,要书写榜书,戈字过放,皿字就会小,只有戈字适度,成皿才会占应有的位置,不然盛字就会失重。朱子大书中之“盛”字,皿藏成内,左右夹紧。其字亭亭玉立,威武无比。
特色四 轻重相宜
在书法创作中,结字要求轻重相宜,以增加字之美感,历代书家以此作为衡量字好坏之标准。朱子擘窠大字中,“壑”字原为上下结构,“谷”“又”平行,“土”字在下,朱子在书写结构上做了调整,把“谷”字写轻加长,把“土”字加重,放入“谷”“又”之间,使“壑”字四平八稳,如众人打坐于磐石。
特色五 省简有度
行书在书法创作中,笔画的省简占有重要地位,省而有法,简则守道,是一条重要原则,朱子榜书中,在利用这一原则时自然得体。朱子大书法贴中的“礼”字,用一横两点代替“豆”字,使“礼”字活灵活现;“龄”字用竖折加两点代替今天的“令”字,使该字混为一体,变化有度;“常”字用一横代替“口”字,使“常”字简而有神,省则灵动。
特色六 收放有节
榜书中由于字大,对笔画的要求是收放有节。该收的不收,导致字形不美,该放的不放,则显得字如盘蛇,缺少灵动。朱子大书法帖中,“秀”字
中“禾”字撇捺缩收,“乃”字伸放,使“秀”字活现于纸上,有雄鹰欲飞之势;“竹”字 左边缩写,右边伸放,使整体搭配得当,似舞蹈家偏偏起舞。
特色七 浓淡相倚
浓淡相依是书画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在榜书创作中以浓破淡,以淡破浓,是善书者常用的笔法。朱子大书法贴中的“荣”字,上端左侧的火字,两火与木之间的一横,用轻淡笔法处理,方显出“荣”字疏密得当,字形优美;“斋”字,点横下之两点,和字下方两竖之间的三点,皆用轻淡笔法处理,而上方一点和中间一捺,用重墨书写,从而显得“斋”字笔画虽多,但笔笔清楚,浓淡运用适中。
特色八 浓墨显神
在朱子大书法贴中,写一个字全用浓墨处理,是他榜书的一大特点,“正”字共五笔,笔笔浓墨,显得纯厚稳健;“公”字,捺变成竖折,下半部紧靠上两笔之间,全用浓墨处理,使“公”字立得直,站的稳,似盘山耸立,巨人昂首。
此联联文: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传朱熹游仙洞山所作。仙洞山位于福建泉州永春县蓬壶镇美山村,海拔580米。 仙洞又为桃源名山之一。其山怪石嶙峋、奇峰耸秀、林深树茂、殿老径幽、胜景殊多。 其中一座古庙真宝殿原名显应庙,始建于五代南陈末年(581-586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南宋理学家陈知柔,曾在此讲学授徒,尝与朱熹游憩其间。朱熹赞曰:“蓬山皆美,而陈岩尤胜”,并欣然题联于柱曰:“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且遗下了“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的墨宝。这就是此联的由来。朱熹的书法有很高的成就,因学问太大而淹其书名。历代有人评价其书并不逊于颜真卿。朱熹墨迹十分珍罕,目前经过考证公认的存世真迹只有二件,分别藏于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这件明代拓片基本反映了原碑石刻的风貌,为学习研究朱熹书法提供了实物资料。
(拙文诚望同道专家指教)
标签: 朱熹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