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继承和发扬了秦汉哲学兼容并包的精神。朱熹的哲学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特别是惮宗、华严宗的学说,广泛综罗了孔汲、董仲舒、王弼、韩愈、李翱、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唯心主义先行者的材料,容纳了张载等唯物主义者的部分观点,构成一个三教归一、中印合流、唯物唯心兼而有之的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中国思想史上主张兼容并包的人多了,岂只朱熹一位?他虽然三教都有,但最终却明显的只推崇儒学一家。)
朱熹哲学的兼容并包不同於秦汉哲学的兼容并包。这主要表现在:
1、秦汉哲学,如《吕氏春秋)、《淮南子》、乃至董仲舒的学说,都具有折衷诸子的杂家色彩,他们的理论,可说是折衷有余而独创不足。朱熹则不然,他的学说具有鲜明的创造精神。
至少有六创见。(1)确定新儒家之方向。(2)理与气关系之厘清。(3)太极观念之发展。(4)仁之观念发展之极致。(5)道统观念之完成(6)合《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理气关系、道统、太极、仁、四书,这就叫“创造”呀。)
2、秦汉哲学的兼容并包,主要是指本土文化中各种学派之间的相互吸取与融合。朱熹的兼容并包与此不同,它不只是局限在对本土学说的兼收并蓄,而是对外来的印度佛教,也采取了综合融会的态度,为儒学的哲理化开出一条可供应用的途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在朱熹哲学中,我怎么就看不出他吸收了什么先秦墨法等家的精华呢?)
3、秦汉哲学兼容并包的主体,是董仲舒的儒学,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政治指导思想的解决上,而没有注意到一般百姓的道德修养。而朱熹的兼容并包主要解决人生的指导思想问题。朱熹从重五经转向重四书,着眼点已经集中到道德修养和指导人生的上面。(所以朱熹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伦理哲学)
(二)朱熹又继承和发扬了秦汉哲学的自我批判精神。秦汉哲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在经学内部展开的古文与今文之争上,这是一种自我批判。经过桓谭、王符、张衡、仲长统、崔蹇、荀悦等人之手,已把批判变成了传统。朱熹继承了这一传统,对释、老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批判,并通过批判建构了有别於释、老的新儒学体系。
(三)朱熹还继承和发扬了秦汉哲学的重视人生的精神。朱熹的哲学可以说是关於“人的学问。它所讨论的主要是关於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任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人的理想和幸福等等,朱熹认为,“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他自觉意识到宇宙间每个事物(包括人)都处在种种矛盾关系中,而他的哲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在於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便人生在各种对立面中得钊统一。
秦汉哲学穷究天人之际时,很重视荀子“善言天者必有征於人的观点。这说明它比较侧重考虑人和自然,即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的统一。但是,如何统一即用甚么方法统一,秦汉哲学语焉不详,而朱熹哲学则讲得比较详细和深刻。朱熹认为,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方法,就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就在这一点上,朱熹把中国人引入岐途:好象只要做到了圣贤境界,人就提挈阴阳,把握造化了—什么科学呀、实践呀、劳动呀、奋斗呀,都不需要了,只要做在那儿,道貌岸然,涵养道德,就万事大吉了---这能行吗)
对於行为判断的标准是,看一个人是为己还是为他。如果是为己,他就是不道德的,或非道德的,如果是为他,就是道德的。这就是理学家所说的“公私之分,义利之辨”。道德行为的积累,意味着自私的不断克服。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量变成为质变,自私完全被克服了,天人合一便随之实现。仁是四德之首,并且包括其余三德。有仁德的人,称为仁人、仁者。在仁者的精神境界中,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全人类都是兄弟。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的仁者,即是圣人,这是理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朱熹如果真是大圣人,他就应当知道他所要求的这一套,非要到人类进入共产主义后若干年才有实现的可能。如果在现实中推行,必然会导致伪道德—可他就是不知道)
达到仁者精神境界的人,亦得到了一种最高的幸福,这种幸福理学家称为“至乐”。朱熹认为,这样的幸福或快乐,不需要到“彼岸”中去寻找,它就在“此岸”中,在现实中。朱熹不仅告诉子我们怎样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方法,而且向我们指出了达到亡二者精神境界的人手处。
理学家和心学家都叫人不要“在躯壳上起念”。从躯壳上起念就是为私,就是为利;不从躯壳上起念就是为公,就是为义。义利之辩就是公私之分,就是“去人欲,存天理”。由此所得的精神境界就是“人欲尽处,天理流行”。义利之辩,公私之分,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手处。
朱熹所说的公私之分,义利之辨,是和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中日联系的,是为地主阶段的统治服务的。今天,人们批判它,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批判不是否定一切。难道大公无私这种道德行为也要予以否定?要知道,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公私之分,义利之辨仍然是判断人的行为的最高标准,大公无私仍然是人们所要追求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我们不打算否定“公私之分,义利之辨”,我们认为它很美,看上去很美;但是我们准备把他束之高阁,等过几百年再去用它。在现实中,我们以为还是用人权、民主、法治、平等之类更实用)
(四)朱熹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其他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这里讲三点:
第一,他强调,不论在政治生活方面,还是在个人生活方面,都要重气节,讲人格。他主张“人要有骨气”,为真理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横逆面前能“硬着脊梁,无所屈挠”,对邪恶能疾恶如仇,敢於斗争。朱熹不仅这样说了,而且这样做了。“庆元党禁”以後,理学被禁,蔡元定(朱熹学生)被流放,甚至有人上书“乞斩朱熹以绝伪学”。。在这样险恶的形势下,朱熹表现得异常镇定,“死生祸福久已置之度外”。这方面,孟子早就讲了,也早就做了:他在那些王侯将相面前的表现,比我们的朱夫子强多了)
第二,朱熹提出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忧国忧民,刚直不阿,为政清廉,生活检朴,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外族入侵,互敬互爱,礼貌待人,诚实不欺,孝顺谦和等美德,经不断筛选、改造,早已融汇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之中。(这些美德,先秦时早就有了,在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外族入侵方面,朱子未出时,岳飞等就做到了,朱子出来后,汉奸倒好象有越来越多之势)
第三,朱熹学说中所蕴含的“大一统”、“尊王攘夷”、“严华夷之辨”等爱国主义思想,经过长期的启迪教化,代代相传,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粘合剂。这种民族精神,对於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大作用。(这三个口号,好象也是春秋秦汉时就很流行了,不能算是朱夫子提出来的吧)
臧宏简介:男,1933年生,江苏宿迁人。中共党员。1951年就读于青岛山东大学政治系。1954年分配到安徽师范学院教马克思主义哲学。195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生班。毕业后返回原单位(后改为安徽师范大学)任教。1960年晋升讲师;1978年晋升副教-授:1986年晋升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标签: 朱熹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