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审判——观《红字》有感

非凡网 63 0

  道德审判

  ——观《红字》有感

  《新约》有一则——行淫时被捉的女人(约翰福音):群众围着一个行淫的女人,引用摩西律法用石头砸死她。耶稣说教: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起石头打她。结果人群无声无息地散了。耶稣对女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红字》开篇,便是围观者对通奸犯海丝特的厌恶,有人提出在她脑门上烙个记号,有人认为她该死。初始,受到清教影响的海丝特觉得自己做了这种丑事,是自责的。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逝去,她却日益感应“如果把一处处真情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除去自己之外,好多人的胸前都会有红字闪烁”,但这种感觉,却让她感到恐惧,因为这是“失去信仰的最悲惨的结果”。

  同时,陷入深深自责的阿瑟`丁梅斯代尔牧师也在前来忏悔的人群中知晓了各种各样的不为外人所知的罪恶。

  当罗杰`齐灵渥斯医生提问:为什么人们宁愿在负罪感中艰难度日而不坦白罪行以求心灵的解脱?

  牧师回答:“他们尽管有负罪感,却保持着对上帝的荣光和人类的福祉的热情,他们畏畏缩缩,不肯把自己的阴暗和污秽展现在人们眼前,因为,如此这般一来,是做不出任何善举的。而且,以往的邪恶也无法通过改过来赎罪。于是,他们默默忍受着难言的折磨”。

  就牧师自己的阴暗来说,“作为一个一度犯罪,但又因未愈的伤口的不断刺激而良心未泯并备受折磨的人,他或许会认为比起他从未有过罪孽反倒在道德上更加保险”。对牧师个人来说,他是通过自己隐藏罪行而促使他行动上更为自律。

  但医生断定:这些人在自欺。他们不敢于接受理应属于他们自己的耻辱。

  这也不错:事实上,牧师受到隐藏罪行的折磨,也是痛苦难当。每当‘自责’的冲动催促他到达坦白的边缘时,‘怯懦’就一定会用颤抖的双手拖回去。最终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还是当众坦白了自己的罪行。这一行为的原因,还在于他不愿失去信仰:当海丝特提出他俩可以一起离开这里时,起初犹疑,再到亢奋,最后惊恐“他受着幸福的梦境的诱惑,经过周密的选择,居然前所未有地屈从于明知是罪大恶极的行径。而那桩罪孽的传染性病毒已经就此迅速扩散到他的整个道德体系,愚弄了一切神圣的冲动,而将全部恶念唤醒,变成活跃的生命”,正是这一变化让他战胜了“怯懦”。

  医生为了免受“一个不忠实的女人给丈夫带来的玷辱”,以海丝特不肯透露的另一半的名誉地位生命来胁迫妻子“发誓假装不认识他”。 同时,尽管知道自己断送了海丝特的青春,他还是不能宽恕,要实施报复。

  故事中,对通奸者的严厉处罚,现在是不会有了。同时,在当代,当事人内心更不会如故事中两位当事人那般残酷的自省自责。

  对于现代人,这是个遥远的故事。时代的确在进步,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禁忌越来越少,道德压力越来越小。

  ……未完不续。

标签: 朱熹观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