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朱熹的“方塘” 骆一平
有一个疑团,久存我心底,难以舒解开。趁着四月的春天,迈开脚步,去作一次认真的寻找。
随着电视的镜头,我来到了春深似海,绿荫浓郁的婺源。这里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镜头对着一口古老的石井,说是朱熹读书的地方。解说人深情地朗通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朱熹一首有名的理学诗。诗题是《观书有感》,也作《观画有感》。可能是作者忽然读懂了某一本难懂的书时,恍然产生这种感觉:问,它怎么会这样地清洌啊,原来是因为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来!
那么,这口方塘究竟在哪里?真是在大儒的婺源故里吗?其实不是的,历来说法很多。
这首诗选家较多,注家也不少。有说《观书有感二首》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写读书治学的体会。朱熹的三传弟子王柏就说:“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后一首诗是借了蒙冲巨舰因冬日江水少而搁浅,而到春水方生时即能冲浪前行,揭示了主观愿望要符合客观规律,诗题为《泛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而前一则首借活水为喻,说明人要不断学习,才能避免停滞和僵化。
也有人说,这首诗是淳熙五年(1178),朱熹从崇安到江西去做官,路过鹅湖寺,追和陆子寿的诗,也就是说,方塘是在江西上饶附近的鹅湖寺。
还有人说,这首诗是朱熹到金华永康五峰书院讲学时所作,专门送给龙川先生(陈亮)的。今永康方岩存有朱熹题匾手迹。永康明代有位学者,曾主两广乡试,名应奎,字方塘。
前些日,我特意到千岛湖访古,荡舟碧波,酒足饭饱之余,说起方塘,承淳安施子虚、朱吾有两先生见教,说愿意陪我去实地看看。因为朱子在乾道七年和九年(1171-1173)曾两次到遂安康塘,拜访当地的一位学者詹之仪,与之论学,并题写了“三瑞堂”匾,且写下了《康塘三瑞堂记》、《康塘百琴楼歌》及一首《青溪》诗。当地古书上说:宋熙宁年间,遂安人詹安于郭村东北二华里处,建瀛山书院,并“凿方塘于此,”面积约半亩,“其孙子仪与朱晦翁往来论学于此。”且有清康熙遂安知县周光启诗《秋日谒朱夫子祠》为证:“一鉴方塘岁月深,渊源洙泗此中寻。我来力辟蓁芜路,仿佛当年活水吟。”此匾今存县文化馆,诗也见于乡土史籍。今郭村乡有一行政村,村名“方塘源头”。那条青溪也早已沉入湖底了。
因而我想:遂安县1959年因建新安江水库大部被淹,当时淳安县尚属于金华专署,至1963年才划归杭州市管辖。隋开皇时,遂安属婺州。不管从心理上还是从地理上说,遂安离我们都是很近的。道貌岸然的朱老子虽然早生我们800多年,但从时空上来说也并不遥远。他集大成的程朱儒学,号称“国学”。虽然对他的“存天理去人欲”那套学说,我并不赞成,甚至厌憎。但我又挺佩服他一个道学先生能写出那许金灵动感人的小诗,且绝无道学味。婺源与婺江同源,鹅湖寺的山野风光我们在辛词里多有拜读,也并不陌生,而永康方岩则是金华的一处名胜。
这样说来,“方塘”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时时浸淫着我们。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永远存留一块清澈的方塘!
(原载2005.6.5《金华日报》四版)
标签: 朱熹观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