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池水清澈为喻体,阐释人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避免头脑僵化的道理。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若是真的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什么都明白而不需要学习的境地,就说明他已经头脑僵化了。
这首诗以“观书有感”为题,显然说的是作者读书后的感悟,然而这种感悟若是直接说出来,便失去了趣味,而要以诗的形式委婉地表达出来才好。
诗的前两句写书院内的一个占地不过半亩的小小池塘,这个池塘的池水清亮,就像镜子一样,可以直接从池水中看出蓝天和白云的倒影在池水中荡漾。前两句景物描写只是引子,是为了引出后面池水为何清澈。
三、四两句讲述池水透亮的原因:因为这是在源头不断地有活水流入的缘故。
其实,这个道理古人早就懂了,古诗中便有“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句子。而这里阐述这个道理,用意不在于重复古诗,而是为了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知识就像这流水一样,通过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但是如果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足够用了而不再继续学习的话,人的头脑就会逐渐僵化,变得固执和守旧起来。
就好比这水池中的水,如果不特续地有活水涌入的话,池水就会逐渐变得浑浊不堪,最终沦为一池淤泥。现代很多人认为朱熹思想保守,其实他在教育方面是很开明的。他从不让学生学习死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灵活地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辩论使知识体系完整地建立起来。
而所谓的保守,也只不过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罢了。
标签: 朱熹观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