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那些事:朱熹是何人?“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千古奇冤

非凡网 92 0

文人墨客那些事:朱熹是何人?“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千古奇冤我是大夫觉成,欢迎点赞、收藏、关注、评论、转发。

文人墨客那些事:朱熹是何人?“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千古奇冤-第1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铜像

01朱熹是何人?1.朱熹简介

朱熹是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理学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儒学大家。

又被称为中国"四圣"之一,与"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并称"程朱学说"创始人。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人称晦翁。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作为帝师,给皇帝宋宁宗讲学授业。

朱熹对元明清三代影响极大,特别是对明朝另一大师级人物王明阳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帮助。

2.朱熹著述颇丰

朱熹著作颇多,《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历代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周易读本》《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成为后人解读《易经》及玄学的必读之物。

《楚辞集注》《通书解说》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人整理朱熹作品编辑出版了《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书籍,流传后世。

3.朱熹从小聪慧

据记载,朱熹出生时右眼角就长有七颗小黑痣,排列如北斗七星,被人称为"文曲星"下凡。

朱熹五岁时就能读懂《孝经》,六岁时就能与父亲朱松讨论天文、八卦之理。

4.名人对朱熹的评价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李约瑟文集》中这样评价朱熹:"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同时期为人正派的辛弃疾,是朱熹政敌的门生,朱熹死后,千里迢迢赶到朱熹坟前祭拜悼念。

对朱熹留下了这样的评语"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可谓评价极高。

康熙帝这样评价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这句评语可谓将朱熹彻底定在了圣人的位置上。

5.朱熹的诗作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泗水,在山东省境内,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朱熹是儒学大家,对孔子极为推崇,一直想去孔子讲学的地方看一看。

但是,南宋退守南方,今天的山东省已经是金国的统治区,朱熹无法成行。

于是,就想象着自己站在泗水旁边,到处都盛开着万紫千红的鲜花,在和煦的东风吹拂下,自己踏春赏景,看尽春天的景色。

这首诗寄托了朱熹胸怀收复河山之志,却无法实现的惆怅。

6.作为教育家,朱熹对教书育人的态度

朱熹对治学的态度是"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以源头活水,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滋润心灵,克服浮躁心理,使自己的心情就像清澈的河水一样。

通过写景,以景喻理,说理深刻,浅显易懂。

朱熹对读书著有一篇《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这段话浅显易懂,讲述了读书的有效方法,彰显了朱熹作为教育家的一面。

文人墨客那些事:朱熹是何人?“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千古奇冤-第2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立身像

02"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可有其事?1.事件的由来

朱熹最为被人诟病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收纳尼姑为妾。二是扒灰儿媳,儿媳丈夫去世,不明原因怀孕生子。

要搞清楚这两件事,就要从监察御史沈继祖上奏章弹劾朱熹一事说起。

公元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上奏章弹劾朱熹,列朱熹六大罪,十余小罪,其中就有这两件事。

"六大罪状",既"不孝其亲,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哭吊汝愚,为害风教。"

其中,"为害风教"里有"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这么两句,这就是朱熹被诟病的两件事的出处,这件事就是史上著名的"庆元党案"。

这两件事,是不是派系争斗,是否有真实事实,已经无从考证。朱熹也未辩解,最后奉旨告老还乡。

在告老还乡之前,按照当时的规矩,皇上处罚决定来了,做为臣子,要上谢表谢恩,才能离开帝都,真正告老还乡。

于是,朱熹上了一篇《落秘阁修撰依前官谢表》,谢表里有"私故人之财而纳其尼女,规学宫之地而改为僧坊""谅皆考覆以非诬"这两句话。

"谅皆考覆以非诬"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指控都经过认真而严密的调查核实过了,并不是诬陷吧。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性格孤傲之人,不堪忍受诬陷,而说的气话、反话。

当然,给皇帝上谢表,说气话,实为不智。

2.我个人认为,朱熹遭人暗算的概率极大

这就是一场权力斗争的结果,朱熹是"庆元党案"的牺牲品。

朱熹成为突破口,成了牺牲品是有原因的。

1、朱熹性格所致,秉性过于耿直

据《宋史•朱熹传》记载,朱熹在给皇上当帝师的那段日子里,"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

给皇帝上奏折,斥责皇上左右的人,窃取权力的过失,等于是将皇上和周围的大臣全都责骂了一顿,弄得大家都灰头土脸的,你说性格耿直不?

2、朱熹为人正直,遇事坚持原则,为此得罪了很多人

宰相王淮就是其中之一。

朱熹是如何得罪宰相王淮的呢?

王淮是台州知府唐仲友的老丈人,当时,浙东一带发生大饥荒,饿死人无数。

皇上命朱熹前去赈灾,朱熹到任后,有人向他告状说唐仲友贪污受贿,与艺伎严蕊有染,行为不检点,有伤风化。

这在当时都是大罪,耿直的朱熹就上奏折弹劾唐仲友,奏折被宰相王淮压下,一直没有消息。

唐仲友知道后,反告朱熹与严蕊有染。

于是,传出两人为了严蕊争风吃醋的谣言,皇上就派岳飞的儿子岳霖调查,并且斥责了朱熹。

王淮因此怀恨在心,将朱熹视为仇敌。

随后不久,监察御史沈继祖上奏章弹劾朱熹,朱熹奉旨告老还乡。

03结束语朱熹虽然是儒学大家,学富五车,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性格太过耿直,刚正不阿,被人利用,最后落得个告老还乡的结局,令人扼腕。

"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也不过就是政敌攻击朱熹的子弹而已,不必当真。

文人墨客那些事:朱熹是何人?“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千古奇冤-第3张图片-非凡网

三明尤溪,朱熹出生地

个人观点,欢迎点赞、收藏、关注、评论、转发,共同学习提高。

旧史新说:从文化角度来解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进程

从文化角度解读明清,你能想到什么呢?一部《红楼梦》就可见一斑

我们现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氛围?这个问题涉及发展的长久动力

标签: 朱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