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一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汉族,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于福建。朱熹少年丧父,后随母定居于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刻苦学习,绍兴十八年(1148 年)进士。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官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待制、侍讲。庆元六年(1200年)卒,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追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后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善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主张“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 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他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诗文创作也有一定的成就,现存诗一千三百余首,《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菩萨蛮》等。
著作颇丰,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等等。
标签: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