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朱熹教训蕴含着朱熹怎么样的教育观

非凡网 107 0

  1。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育思想 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15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和15岁以后受大学教育两个阶段,他说:“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他认为:“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说明小学教育的任务是“教以事”,即培养训练其封建道德行为习惯,而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明其理”,即在已经获得初步的道德观念和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而讲明“义理”。 主张儿童在15岁以后,进入大学,受“大人之学”,所谓“大人之学”,即讲明义理,以修其身,亦即格物致知的学问。

  在大学教材方面,他根据理学思想,对《论》、《孟》、《大》、《中》作了新注释,编成《四书集注》。 2。关于读书法的教育思想 朱子认为为学先要穷理,要穷理必先读书。因为“天理”的精蕴全在圣贤的书中,故读圣贤之书,是达到穷理的必经之途。他说:“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有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这样,读书就成为穷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穷理是读书的目的。

3。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朱子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亲、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故事等,编辑成儿童道德教育用书,题为《小学》,文为流传。

  此外,他还专为蒙童编写了《童蒙须知》,就儿童日常行为,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杂细事宜”等项,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内容比《小学》更加琐碎。他认为儿童从这些书的学习中,可以得到“做人的样子”,学到“事君事父兄等事”。

  其中也有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写字等良好习惯的要求。朱子阐述儿童教育的过程,开始是强制性的,要求儿童朝夕刻意地模仿,然后,“积久成熟”,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 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土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4。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 朱熹认为,15岁以下的儿童,是处于"教之以事"的阶段,要打下做人的"坯模",这个阶段对儿童来讲,虽然义难以理解很深,但举止言行要打下规范化的基础。

  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为使儿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规可行,他重视《须知》、《学则》等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他亲自制订《童蒙须知》和《训蒙斋规》。其中《童蒙须知》影响最大。

   朱熹编订的《童蒙须知》是他为儿童制订的习学"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方面,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该书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某些礼貌待人的道德规范,至今也不失其教育意义。

标签: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