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诗亦画——宋代诗人范成大和翁卷笔下的劳动场景

非凡网 60 0

劳动是最有穿透力的景象,是奋斗者最为五彩班斓的底色,也是我们收获财富、喜悦最为有效的方式。人类所有的文明皆因劳动而起、皆因劳动而得。

五月又是一个孕育收获的季节,回望先辈们的劳动场景,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写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亦诗亦画——宋代诗人范成大和翁卷笔下的劳动场景-第1张图片-非凡网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家诗。范成大行走在南宋的官场,看惯了走马灯一样的人事代谢,对人生冷暖世事维艰有着切肤体会。可以说他的人品文品像一面旗帜一样飘扬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四时田园杂兴》诗中,范成大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意为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男耕女织,日子具体而又实在,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也正是这样的日常生活才组成了人生的大风景。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乡下的生活自然和达官贵人的生活格格不入。范成大用老百姓的口气说话,男女都不可能闲着,他们或行色匆匆、或若有所思,但都各把各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乡下庭院田舍,男人靠力气,女人靠手艺,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的是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也许还不解人生之苦,还没有体会到世路艰辛。可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在游戏中学习,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即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很有特色,乡下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忙而不乱,紧张有序,读来意趣横生。不难看出,作者也非常喜爱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就是今天的人读来也不免喜欢这种生活。

亦诗亦画——宋代诗人范成大和翁卷笔下的劳动场景-第2张图片-非凡网

如果说范成大的笔下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那么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却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劳动大场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的江南,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中,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件大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才了蚕桑又插田”,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亦诗亦画——宋代诗人范成大和翁卷笔下的劳动场景-第3张图片-非凡网

这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劳动让人变得愉悦,劳动是社会文明的不竭动力。前人从劳动出发,把一个新世界交给了我们。我们必然要用劳动来描绘新的人生画卷。

标签: 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