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鲁山县尧山脚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绵延百里的温泉链。这条温泉链上的上汤、中汤、下汤、温汤、碱厂、庙坡、鲁山坡7处温泉,鲁山坡温泉干涸,庙坡温泉水温低,上中下汤温泉水温高(摄氏61——63°C)、水量大(每眼泉每小时涌出量在10——50立方米)、水质好(所含微量元素有20——50种)。
鲁山温泉原本叫“皇女汤”。《水经注》载:“滍水又东经胡木山,东流又会温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势奇毒。痾疾之徒,无能澡其冲漂。救痒者咸去汤十许步别池,然后可入。汤侧有石铭云:皇女汤,可疗万疾者也。
皇女指东汉明帝刘庄的第九个女儿(共十一女)刘臣。明帝驾崩,章帝刘炟一即位就于建初元年(76)封刘臣为鲁阳公主。因此,鲁阳县就成了刘臣的汤沐邑,鲁阳县的温泉自然也就归刘臣享用了。应该说,“皇女汤”其实是“公主汤”。之所以叫“皇女汤”是因为《后汉书》在《皇后纪》后附《皇女传》载:“皇女臣,建初元年封鲁阳公主”。
河南通志》载:“温泉在鲁山县,旧名皇女汤。商后尝浴其处。载《水经》。下泉水热如沸,中泉平温,上泉微温,俗呼为上、中、下汤。”这里的“商后”不是象有人解释的“商汤之王后”,而是指商汤本人。三代时是把国王本人称谓“后”的。商汤怎么会到鲁山温泉洗浴呢?《逸周书·殷祝解》云:“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复奔汤。”说明商汤在攻灭夏桀的战争中,夏桀失败后,曾带着五百随从逃到鲁地(今鲁山)一带躲避,商汤追击到这里,发现了鲁山温泉,并洗浴其中。后世就把“汤王”奉为“温泉神”。应该说,鲁山温泉具有中国温泉文化的源头性质。
西晋末年尚书郎王廙作《洛都赋》,谓:“鸡头温水,鲁阳神泉。不爨自沸,热若焦然。烂毛纶卵,煮绢濯鲜。”“痿瘵痱疴,浸之则痊。功迈药石,勋著不言。”“鸡头温水”指的是汝州温泉,因汝州温泉附近的崆峒山称“鸡头山”。这里把鲁山温泉与汝州温泉并提,且称鲁山温泉为“鲁阳神泉”,其功用涉及生活、生产、保健,足见在魏晋时代,京师洛阳的达官贵人对鲁山温泉是颇为垂青的。
北魏郦
道元任鲁阳太守,著《水经注》,引前人对鲁山温泉的详细记述:“故杜彦达云:然如沸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饮,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万病愈,三虫死。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神牢志存。”鲁阳神泉是何等有益于健身养性啊!
五代以后国都东移,鲁山温泉逐渐被冷落了。宋人晁冲之《题鲁山温泉》诗虽仍将之与临潼华清池温泉相提并论,但言:“君不见汝海之南鲁山左,亦有此泉名不播。征夫问路说汤头,可怜亦是陈惊坐。”鲁山温泉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仅供当地民间无偿享用的自然资源。
标签: 鲁山山行梅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