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1002年一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皇祐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
梅尧臣早期的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的影响,后来因为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发生转变,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认为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
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从而对浮艳空洞的诗风,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性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弓丨)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并倡导"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他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致的。
其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善于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对开辟宋诗的道路有重要贡献,刘克庄称他是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诗话》),龚啸说他“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录》),这些评论都颇有见地。
梅尧臣的著作,今存《宛陵先生集》六十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今人朱东润辑有《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标签: 鲁山山行梅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