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1002—1060)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简析: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以宣城古名宛陵,古人世称梅宛陵。宋仁宗皇佑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著有《宛陵先生集》。梅尧臣屡试不及,仕途蹭蹬,长期宦游江湖,使他的诗作更贴近下层的民间疾苦,他的诗追求平淡工稳,以工致著称,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人物。这首诗是梅尧臣宦游期间途径河南鲁山所作。鲁山在河南省西南部,属于伏牛山脉东路,山峰重叠绵连,林木茂密,景致幽深。诗的前四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描绘了鲁山千山起伏,峰壑幽深,而诗人深山行旅,兴致勃勃,几欲迷途的猎奇心情。末四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则进一步描绘了深山密林的奇特景致,霜落了,林木明暗间放佛有熊在爬树,林间空地,又看见鹿群在溪边饮水,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处有人家居住?这时作者十分渴望看到有袅袅炊烟的山居人家。正当诗人迷茫之时,云外忽然传来一声鸡叫。这实在是点睛之妙笔,鸡是山居农家最常见的家禽,有鸡叫声的地方必有人家居住。这一句"云外一声鸡"盘活了全诗,使深山行旅者的徘徊观望和孤寂迷离,顷刻间烟消云散。后人评梅尧臣的诗,工致超绝,稳健含蓄,正在于此。
《峨眉雨后图》
画评:这幅画作特定宫绢底上的《峨眉雨后图》使用的是七十年代传统外贸画的特定的同一材质,作画时间为1978年秋后。这是七十年代隐名外贸画作晚期的表现形式,即有了题款,但仍无作者名款和黔章。从笔墨特点和艺术风格分析,应为山水画大师何海霞先生所作。画面构图曲折多变,笔墨雄浑壮阔,尤其是山石皴法,虚实相间,苍秀浑厚。在看似不经意的任意挥洒间,却笔笔有变化,处处有画眼。雨后流泉飞涌,山势雄秀奇险,松涛流云,变化万千。有隐者披红衣,行于山道之间,神态悠然自得,造型准确稳健。整幅作品,长不过67cm,宽不过34cm,然而群峰雄峙,气象万千,将雨后的峨眉山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大师功力绝非一般。何先生长期工作在西北地区,与石鲁、赵望云共同开创了长安画派。文革时期下乡"改造",1978年初时被调入京城,为即将改革开放的楼堂馆所作画。这种有题款,无黔章,无姓名落款的画作,是外贸画作中,1977年到1978年前后的中晚期作品的特征,1979年以后,逐步恢复正常。这幅作品应是入京初期,在陶然亭一带居住时所作。不久即搬入京西宾馆,专门从事国画创作。
画家介绍:何海霞先生(1908—1998),初名何福海,字瀛,18岁加入北平;1935年为张大千,跟随大千先生习画14年之久。遍临宋元古画,特别是在敦煌时期,跟随大千先生,日夜临摹古画,为以后的笔墨造诣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先生书法受张大千大师影响较大,在行草中往往带篆隶笔意。
发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外贸名家画作,重大意义何在?
/
标签: 鲁山山行梅尧臣